时光飞逝

家乡区县: 延安市延川县

1945年,火柴厂为中共“七大”生产了献礼火柴,火柴盒上的纪念火花正面是毛泽东头像(杨廷宾的木刻);背面是毛泽东“深入群众不尚空谈”的题词。
1946年,火柴厂迁到东川的拐峁村。
1947年,火柴厂迁往砖窑湾西梁村生产,转战陕北时,火柴厂掩埋了机器扛起枪杆,投入了解放战场。但是火柴厂的工人,每人都算是一个火柴生产小厂,因为他们身带火柴生产余下的材料,一边行军打仗,息间就蘸晾火柴、糊盒包装,直到用完火柴材料为止。
1948年,延安光复后。7月1日,火柴厂又在砖窑湾恢复了生产,并在山西购买了蘸头机,火柴生产的质量和产量有所大幅度提高。
1949年,由于生产扩大了,砖窑湾周边糊火柴盒的人群少,经贾拓夫指示,火柴厂迁回延安东关黑龙沟,糊火柴盒就是延安市民的一项有尝劳动,家家都为火柴厂糊盒(糊四十只盒可换一盒火柴)。延安全民性的糊火柴盒劳务,许多人还记亿犹新。火柴通用每盒装50根火柴,由于火柴盒一则费料,二则糊盒费功,厂里又没糊盒工,调整机器,改为每盒装100根火柴。由于火柴盒一时供应不上,市面销售火柴用着称,许多年延安都用着散根火柴。
1949年,“陕甘宁边区火柴厂”交地方更名“延安丰足火柴厂”。
1957年,延安火柴厂生产出安全火柴。
五十年代火柴年生产量1—2万件(每件1000盒)
1963年,火柴是易燃品,为安全需要火柴厂迁往北郊兰家坪。
六十年代火柴年生产量2—3万件。
1975年,火柴生产步入了全机械化生产,火柴盒由木质改用纸质,从此延安人解放了糊火柴盒的烦琐劳务。
七十年代火柴年生产量3—4万件。
1977年,洪水漂起火柴用料的一根大圆木,漂游的大圆木撞倒了火柴厂的工房。但是火柴厂年年超额地为计划供应生产着,奉献着。
每盒火柴,出厂价一分三厘五、批发价一分五厘、零售价二分。
1981年,年火柴生产量达5万件。
1982年,年火柴生产量达7万件。
1983年,年火柴生产量达8万件。
1984年,年火柴生产量达10万件。
80年代,延安的火柴名扬全国,特别是火花式样更是具有特色,革命旧址、延安风光、历史古迹、民间文艺等等都是延安火花展示的内容,一时间延安火花就成了热门宣传延安的载体。

丫呀(2014-12-10)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