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市兴教寺

家乡区县: 西安市长安区

兴教寺位于长安区杜曲街道的少陵原畔,距古城西安约20公里,寺院傍原临川,绿树环抱,南对终南玉案峰,俯视樊川,是一座著名的佛教寺院,樊川八大寺之一。
游人登原,抬头仰望,山门额上镶着“护国兴教寺”、“法相”、“庄严”九个金色大字,映衬着朱红大门,格外显得庄严肃穆。
该寺是唐高僧玄奘(六六O年—六六四年)的遗骨迁葬地,创建于唐高宗总章二年(六六九年)。玄奘于唐太宗贞观三年(六二九年)往印度取经,跋涉五万多里路,往返十七年,经历一三八个国家,于贞观十九年(六四五年)回到长安,携回佛教经典六五七部。回国后,相继在弘福寺、慈恩寺、玉华宫(在今陕西铜川市境内),用了十九年时间,译出经论七十五部,一三三五卷,对古代中外文化交流作出了重大贡献。
唐麟德元年(六六四年),玄奘法师因积劳成疾,圆寂于译场玉华宫,安葬在长安城东白鹿原上。当时,高宗李治在大明宫含元殿前遥望,因感每易触目,时动悲思,便在总章二年迁于今址,建五层砖塔藏之,并随即建寺,以示纪念。后来,唐肃宗李亨曾来此游览,题塔额曰“兴教”,从此这座寺院名曰兴教寺。玄奘有两个高徒,一是窥基,一是圆测。高宗永淳元年(六八二年)窥基寂于慈恩寺,即陪葬于玄奘塔右侧,圆测于武后万岁通天元年(六九六年)寂于洛阳佛授记寺,宋政和五年(一一一五年)移葬于玄奘塔左侧。玄奘塔因中宗制影赞谥大遍觉,故称大遍觉塔。
兴教寺建成之后,千百年来饱经沧桑,据《塔铭序》记载,在建寺约百年之后“塔无主,寺无僧,游者伤目”,其荒凉可以想见。唐文宗太和二年(八二八年)安国寺僧义林命徒令检始重修塔身。清同治年间(一八六五年),寺遭兵焚,除三塔外,寺成废墟。一九二二年住持妙阔募修法堂五间,寺僧妙法监修东西僧房十间,一九三O年至一九三四年由朱子桥等人募资补修三塔并建塔亭三间。一九三九年程潜等募修大殿五间,藏经楼五间及山门。解放后,党和政府对兴教寺极为重视,曾两次拨款整修,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一九八二年以来,在常明方丈主持下,又全面修缮和增建,使千年塔寺焕然一新。
现在的兴教寺系由殿宇、经楼、塔院三个部分组成。正院由山门、钟鼓楼、大殿、法堂、睡佛殿等形成中轴线。大雄宝殿红柱碧椽,建筑古雅,门额上有康有为所书“兴教寺”三个大字,殿内大理石铺地,宽敞明亮;殿正中供有新近塑造的释迦牟尼脱纱像一尊,栩栩如生,造型精湛;东西两侧共有十八罗汉塑像,姿态各异,雕塑精致。后殿是大法堂,堂内供有元代所铸的千佛绕毗卢铜佛像一尊,缅甸所赠的白玉小佛像一尊,以及明代铜铸阿弥陀佛像,后西侧有唐代铜铸观音像,东侧有明代木雕地藏菩萨像。堂壁上悬有十八罗汉拓版像,形态生动;两侧墙壁上还嵌着《金刚经》石碑,书法刚劲有力,皆为艺术珍品。紧接法堂后边是新建睡佛大殿,建筑古雅,琉璃瓦营顶。为僧众静修之处。最后为新建斋堂三间,东西厢房六间,寮房六间。
东院,有一座建筑宏伟的藏经楼,雕梁画栋,飞檐斗角,屹立于参天古柏浓荫掩映之中,周围花草丛生,雅致幽静。楼上藏经书达万卷之多,还收藏有梵文、巴利文《具叶经》数片。站在楼上,凭栏远眺,巍巍终南山。千峰万壑,林木苍郁,势如波涛;落水如带,蜿蜒西去;川泽连原,田陇膏腴,令人不禁有心旷神怡之感。楼下是接待室,大理石地面,宽敞幽静,中间屏风有玄奘撰述的八识规矩颂,程潜录书。侧面悬挂着日本朋友赠送的“日中友好世世代代”数幅锦旗。
西院,在苍柏翠竹之中,三塔矗立。中间一座是玄奘三藏的舍利塔,高二十三米,砖砌仿木结构,四面五级正方形锥体,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基层拱形洞内有玄奘塑像,塔的背面嵌有刘轲撰写的《大唐三藏大遍觉法师塔铭》石碑,详载玄奘的生平事迹。西侧为窥基(唐初名将尉迟敬德之侄)塔,东侧为圆测(朝鲜新罗王孙子)塔,均为三层四面,高达七米,塔下龛内有窥基、圆测塑像。三塔位置为品字形。三塔之北,为慈恩殿,殿内正中有玄奘和弟子窥基、圆测石像碑各一座,并刻有赞词。墙上还悬挂着“玄奘赴印度取经行程图”和玄奘法师纪事简表。近有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居士为慈恩殿书写的“大遍觉堂”题字,高悬在门额上边。
一九五三年周恩来总理陪同印度总理尼赫鲁来寺瞻仰玄奘塔,一九五四年至一九五六年缅甸总理吴努、尼泊尔文化部长乾达先后来寺瞻仰玄奘塔。近十年来,到兴教寺参观访问的外宾、海外侨胞以及国内的香客游人与日俱增,促进了我国和国外的文化交流。

贪恋c丶(2014-12-10)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