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普宁英歌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普宁英歌”是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普宁英歌”兴起于明末清初,至今已传承三百多年。据有关史科记载,明朝末年,外江戏曾来普宁演出宋朝梁山伯好汉,乔装下山攻打大名府的汉剧。其中有唱有舞,表演动人,深为当地农民所喜爱,因而学习扮演,当时称为唱英歌,后来逐步将唱的部分删去而保留下槌舞部分。英歌舞的道具是圆形木制短槌。表演人数没有绝对固定,除队头玩蛇者外,舞槌的大体为16人、24人、32人、36人或者72人,可多可少,灵活机动。英歌舞者扮演的是梁山伯英雄好汉,所以,舞者脸部化妆是根据人物形象和性格特征而定。如头槌大刀关胜是红脸红须;二槌黑旋风李逵黑须满腮,倒钩;三槌花和尚鲁智深是个花点环须绿眼角怪样;四槌行者武松却描得英姿焕发、刚强无敌美男子;队头玩蛇的鼓上蚤时迂,脸上盘一条银环蛇。英歌舞者服装则与京剧中的“紧身短打”相似,上身坎肩,脚是人字形的裹腿。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