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谜又称打灯谜,是中国独有的富有民族风格的一种汉族民俗文娱活动形式,是从古代就开始流传的元宵节特色活动。每逢农历正月十五,汉族民间都要挂起彩灯,燃放焰火,后来有好事者把谜语写在纸条上,贴在五光十色的彩灯上供人猜。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迎合节日气氛,所以响应的人众多,而后猜谜逐渐成为元宵节不可缺少的节目。灯谜增添节日气氛,展现了古代汉族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生活向往。
中文名猜灯谜
其他称谓打灯谜
释 义中国独有的有民族风格的文娱形式
时 间农历正月十五
灯谜三要素“谜面”、“谜目”和“谜底”
猜谜原则三大原则
谜题法门20个
灯谜历史据专家考证,至少已超一千五百年
目录
1基本信息
▪ 清朝-猜灯谜
▪ 软文轶事
2简介
▪ 具体结构
▪ 历史发展
▪ 猜谜规则
3灯谜种类术语集锦
▪ 谜题种类
▪ 灯谜术语
▪ 灯谜集锦
▪ 相关资料
1基本信息
编辑
清朝-猜灯谜
弹壁灯贴三面题,摩肩搭背来猜谜。
本似前朝射覆事,文思机敏方解疑。
软文轶事
猜灯谜
作为历史悠久的汉族民俗文化,《武林旧事》等载:『以绢灯剪写诗词,时富讥笑,及画人物,藏头隐语,及旧京诨语戏弄行人。元宵佳节,帝城不夜。春宵赏灯之会,百戏杂陈。诗谜书于灯,映于烛,列于通衢,任人猜度;所以称为灯谜。』好谜者更组织有谜社。谜社在清代亦极为流行。如光绪年间有竹西后社、射虎社,萍社等灯谜组织;其间谜手云集,每以茶馆酒肆,或在自家私宅作为灯谜活动场所。或研究探讨;或张灯悬谜,招引猜射,娱乐民众。谜灯有四面,三面贴题签,一面贴壁,此灯又名弹壁灯。猜中者揭签,获小礼品留念。清家震涛有《打灯谜》诗云:『一灯如豆挂门旁,草野能随艺苑忙。欲问还疑终缱绻,有何名利费思量。』[1]
2简介
编辑
具体结构
猜灯谜
灯谜的结构是由三个基本要素组成的,即“谜面”、“谜目”和“谜底”。这三个部分缺一不可。“谜面”是告诉猜谜者的条件,也是猜谜者思考的依据;它好比几何学中的“假设”。而“谜目”是限定所猜的是哪类“事务”,是答案所属的范围,它就好比几何学中的“求证”。“谜底”就是答案了。它就象几何学中证明的结果。举个例子说吧“书山有路勤为径”(猜学科的名称)答案是“应用力学”。其中“书山有路勤为径”就是谜面;“学科名”就是谜目;“应用力学”就是谜底。再比如“花褪残红青杏小“(猜一个科技术语)答案是“最新成果”。其中“花褪残红青杏小”是谜面“科技术语”是限定的谜目,而“最新成果”则是此谜的“谜底”了。
历史发展
猜灯谜
古代,每届元宵节,人们总要分曹射覆,引为笑乐。灯谜最早是由谜语发展而来的,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它是一种富有讥谏、规戒、诙谐、笑谑的文艺游戏。谜语悬之于灯,供人猜射,开始于南宋。《武林旧事·灯品》记载:"以绢灯剪写诗词,时寓讥笑,及画人物,藏头隐语,及旧京诨语,戏弄行人。猜灯谜是我国传统的娱乐形式,它运用艺术的手法和汉字的规律,着眼于字义词义变化,常用一个词句、一首诗来制成谜语,既能达到娱乐的目的,又即使人增长知识,为人们所喜闻乐见。
春秋战国时代,宫廷和墨客中出现了“隐语”、“文义谜语”等文字游戏,这可以说是最早的灯谜。那时一些游说之士出于利害考虑,在劝说君王时往往不把本意说出,而借用别的语言来暗示,使之得到启发。
这种“隐藏”的话语,当时叫做“庚词”(庚是隐藏之意),也叫“隐语”。秦汉以后,这种风气更加盛行,西汉曹娥碑后题有“黄绢幼妇外孙齑臼”,射“绝妙好辞”,即是“隐语”。
《文心雕龙·谐隐》指出,“自魏代以来……而君子嘲隐,化为谜语”。唐宋时代,“文义谜语”日渐发展,制谜和猜谜的人多起来。”至南宋时,每逢元宵佳节,文人墨客把谜语写在纱灯之上,供人们猜测助兴。
灯谜至此可以说是名副其实的灯谜了。至明清时代,春节前后各城镇皆张灯悬谜,盛况空前。
关于灯谜的由来,还有一则汉族民间故事:
元宵佳节,帝城不夜,春宵赏灯之会,百姓杂陈,诗谜书于灯,映于烛,列于通衢,任人猜度,所以称为“灯谜”。猜谜变成灯谜,还有个有趣的故事。相传,很早的时候,有个姓胡的财主,人称“笑面虎”。这笑面虎嫌贫爱富,平日鱼肉乡里。
村里有位叫王少的穷秀才,决定要逗逗这个笑面虎。
猜灯谜
有一年,元宵将临,各家各户都忙着做花灯,王少也乐哈哈地忙了一天。到了元宵灯节的晚上,王少打出一顶花灯上了街。只见这花灯扎得又大又亮,更为特别的是上面还题着一首诗。王少来到笑面虎门前,把花灯挑得高高的,引得好多人围看,笑面虎也忙挤到花灯前,见灯上题着四句诗:
头尖身细白如银,论秤没有半毫分,
眼睛长到屁股上,光认衣裳不认人。
笑面虎一看,只气得哇哇乱叫:“好小子,胆敢来骂老爷!”喊着,就命家丁来抢花灯。王少忙挑起花灯,笑嘻嘻地说:“老爷,咋见得是骂你呢?”笑面虎气呼呼地说:“你那灯上是咋写的?”
“这不是骂我是骂谁?”王少仍笑嘻嘻地说:“噢,老爷是犯了猜疑。我这四句诗是个谜,谜底就是‘针’,你想想是不是?”笑面虎一想:可不哩!只气得干瞪眼,转身狼狈地溜走了。周围的人见了,只乐得哈哈大笑。
猜灯谜
第二年元宵,人们纷纷仿效,将谜语写在花灯上,供人猜射取乐。所以就叫“灯谜”。以后相沿成习,猜灯谜、打灯虎成了元宵佳节的重要活动内容,《红楼梦》里有好几个章回都描绘了清人制猜灯谜的情景。灯谜活动,一直传至今天。春灯谜语,虽属艺文小道,然上自天文,下至地理,经史辞赋,现代知识,包罗无遗,非有一定文化素养,不易猜射;而其奥妙诙奇,足以抒怀遣兴,锻炼思维,启发性灵,是一种益智的娱乐活动。
猜谜规则
猜灯谜
做诗有做诗的规则,它讲究押韵,做对联有做对联法门,它讲究平仄和对仗,猜灯谜也有二条约定俗成的规则:第一,单纯的词汇解释或知识问答,不能算是灯谜,就算是谜语,也只能被看作低级的作
猜灯谜
品,例如:人人知道“桂林山水甲天下”,若以“山水甲天下”猜中国地名“桂林”,这纯属一种文字解释,毫无谜味。如果以“山水”合成“汕”字“甲天下”会意为“头”字,而猜作“汕头”,底、面两个原本毫不相干的文句,却能互相搭配,岂不趣味盎然。第二,谜面上的字,绝对不能在谜底出现,除非有标明露春格,否则,底、面不能相犯,例如以“普天同庆”猜店招“大家乐”很多人猜“全庆”。因为谜底已犯着一个“庆”字,这个答案就肯定不能成立了。第三,有些灯谜,巧妙地借用了偏旁表义的造字规律,例如:尧 加 火 才好煮熟饭。第四,有些是一半描写字形,一半是影射字义,例如:臭 因为自大一点,惹得人人讨厌。
3灯谜种类术语集锦
编辑
谜题种类
猜灯谜
灯谜的猜射法和制作法,基本上是同一种法则,只不过作者是有了谜底,然后根据一种谜体或谜格去求出谜面;而猜者则是参考多种谜法,循规律去思索,寻找谜底。
灯谜的谜体有多种多样,基本上可归纳成以下几种法门:
一、正扣法
正扣法也称正面会意法或正猜,此法是根据谜面所表达的正面含义,不抄曲径,直接去领会、推理,从而联想出谜底。例如以“猜谜的益处”猜影星“利智”,这道谜语 就是进行正面分析,理解为“猜谜有利于启迪智慧”而扣合谜面。以“择日乔迁”猜成语“改天换地”就是直接会意为改天换地址。
二、反扣法
猜谜倘正扣法行不通,便要变通扣法,不可在单一种扣法中钻牛角尖,否则你将永远找不到谜底。反扣法也称反面会意法,此法与正扣法恰恰相反,是根据谜面的暗示, 从反面去推理,寻求谜底。例如以“暗语”猜俗语“不明白”以“必须制作优良产品”猜成语“不可造次”(解作不可制造次等货)底和面虽说法相反,但原义却是同一样的。
三、侧扣法
此法不是从正面会意,也非由反面猜射,而是由侧面衬托或由中间突出。例如用“早晚食斋”猜食物“午餐肉”,意思是早上和晚上才食斋,从而衬托出午餐是食肉了。 以“进退皆忧”猜成语“乐在其中”就是解作进亦忧,退亦忧,便夹击出“乐”在中间了。
四、
是利用汉字一字多音,多义的特点,改变本意,另作解释。使谜语妙趣横生,这种手法一向被推为正宗灯谜。例如拙作以“成人电影”猜成语“大有可观”,大有可观原 本解作内容丰富或很有希望,但这里则别解作“大人才有机会观看”,这是属于谜底别解。
还有采用谜面别解者,例如以“不老实”猜植物“长生果”,谜面的“实”字不作“诚实”解,而别解为“果实”再以“长生”扣“不老”构成谜底“长生果”。
五、增字法
是给谜底或谜面增加某些字或字的偏旁、部首,组成另一个字或词。例如“更”猜成语“与人方便”意思就是“更”字增加“人”旁方成为“便”字,以“青”字猜常用 语二,谜底是“不放心”“难为情”,意思就是“青”字要放一个“心”字才成为“情”字,这则谜语的妙处是用反语来解答。
六、损字法
是把谜面的字去掉某些笔画而得出谜底。例如古谜“春雨连绵妻独宿”,猜“一”字意思是“春”天下雨就看不见“日”,妻独宿即“夫”不在“春”字去掉,“日、夫 ”二字成“一”字,以“个个不落后”猜简体字“丛”字,谜面前三个字别解都落掉后面一部分,成“人、人、一”三个字,合成“丛”字。
七、增损法
是同一谜语中,它结合了前面所述的“增字”和“损字”二个法门。例如“身残心不残”猜“息”字,以“身残”扣“自”字以心不残扣“心”字先损后增,扣合谜底“ 息”字。以“菜田锄草浇水”猜“潘”字,意思是先将“菜”字去掉草头,合“田”成“番”字,再浇“水”便成“潘”字,增损并用,趣味无穷。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