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阳县风情民俗

家乡区县: 陕西省合阳县

民俗文化资源是重要的旅游资源之一。地处关中东府的合阳县历史悠久,文化积淀丰厚,民俗风情具有明显的地域特色。古老的跳戏被誉为“研究中国戏曲发展史的活化石”;提线木偶戏(俗称“线戏”)是全国一个独特的剧种;面花色彩鲜艳,民俗内涵丰富,合阳被誉为“面花之乡”; 纸塑窗花是合阳独有的窗花品种;上锣鼓粗犷豪放,颇具阳刚之美;青瓷船与旱船相类,却又别具一格;撂锣与五圆鼓动作刚劲整齐,画面优美;大型血故事令人惊心动魄,富有刺激性。
合阳的民俗风情在关中东府有很强的代表性。合阳距省会西安仅180公里,距渭南市120公里,交通便捷,区位优势明显。合阳历史悠久,中华民族史有所载的五帝之一帝喾安葬在这里;早在四千二百多年前,夏启把他的一个支子封在这里,称为“有莘国”;黄河边的洽(hé)川是周文王妃太姒的故里,我国第一首爱情诗《诗经·关雎》篇就产生在这里;洽川瀵泉天下罕见,尤以处女泉名闻遐迩。洽川风景名胜区已成为我省东线旅游的一个重要景点。
合阳的民俗文化旅游资源与自然风光资源、历史人文资源相比,可以说毫不逊色。既有观赏性的,如被誉为“研究中国戏曲发展史的活化石”的跳戏;拥有自己专用声腔的线腔提线木偶戏;粗犷豪放、颇具渭北农民阳刚之美的上锣鼓;灯光闪烁、青瓷相互撞击宛如仙乐的青瓷船;动作刚劲整齐、形式优美的五圆鼓;场面宏阔、惊心动魄的血故事;造型巧妙的芯子杆;威武雄壮的耍狮子、舞龙灯等。又有参与性极强的以春节为代表的各种节日民俗,还有可供收藏的面花、剪纸、纸塑窗花、洽川铃铃枣串成的枣牌子等。 一、合阳跳戏 跳戏又称“调(tiāo)调”或“锣鼓杂剧”,流行于合阳县沿黄河一带。据原陕西省剧目工作室主任、对戏曲颇有研究的学者李静慈先生(合阳县行家庄人)讲,关于跳戏的起源有三种说法:一、古代民间迎神赛会“傩戏”的演变;二、宋代宫廷“队舞”的演化;三、金元时代锣鼓杂剧的遗响。但因缺乏文字资料和实物佐证,尚难具体确定,有待进一步考证。近年来专家们认为,跳戏是我国北方傩戏中存世极少的种类,虽仍用锣鼓伴奏,但已有分开角色的完整剧本,是“研究中国戏曲发展史的活化石”,1984年春节,中国艺术研究院专门到合阳拍摄了资料片;1992年春,澳大利亚专门研究东方戏剧的学者贺大卫先生也专程来合阳了解跳戏。
在合阳,跳戏始终是以社戏的形式出现的。演职人员不分身份贵贱,地位高低,从翰林举人,到工匠农民,只要爱好,皆可同台。每年一入腊月即开始排练,训练新手。从大年初一开始,各社(村里按姓氏或地域分开的组织)便开始在巷道里敲锣鼓,制造气氛。初五正式出跳,元宵节进入高潮,一般正月十六即停。先是在广场上演出只表演动作不开口的“哑跳”,数十人甚至上百人同场表演,动作整齐,场面壮观。到元宵节时或在广场上演出大本戏,或者“上台跳”,均由把式承担演出任务,献演拿手剧目。
跳戏演出前,先由“春官”出台,是元明杂剧中“副末开场”的遗存。春官词无定例,即兴自编,或表本地风光名胜,或述农民困苦,或夸赞演出阵容,语言诙谐风趣。接下来是“锣鼓打台”,鼓点变化丰富,营造热闹气氛,然后开戏。

zwy(2014-05-01)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