泊头民俗(一)

家乡区县: 河北省泊头市

泊头市自古民风淳朴,在岁时节令,娱乐竞技、婚丧嫁娶、风尚礼仪诸方面都有鲜明的特色。但由于时代的局限性等原因,在传承下来的风土民俗中也糅进了某些封建道德观念和宗教迷信色彩。新中国成立后,随着社会发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不断加强,人们的思想、文化素质不断提高,一些陋习正日渐减少,逐步淘汰。一些于人民有益的传统习俗得到了继承和发扬,并出现了社会主义新风尚。

一、居住习俗

住宅 宅址多选住户集中处,宜高。并请风水先生卜看,解放后渐少。70年代后,因人口增多。房基地紧张,农户纷纷迁至村头、村外、寻宽绰、通风、交通方便之地。房屋修造多在春秋两季。旧有“忌年”、“忌日”之说。修房座基,俗以不离人为好,往往插旗、张灯、放鞭炮、撤麸子等。上梁上过木(门窗上面的过梁)时贴吉利对联,放鞭炮,往梁上掷馒头等。房屋忌低于左右邻家正房或后邻高度。 宅院设置:正房为座北朝南,又称北房,多为三间,中间为堂屋(本地称为当屋、外间屋),东屋为上房,多由老人居住,正房东西两侧配有小耳房(亦称耳棚子),以储藏柴物之用。富户人家常修东西陪房和南房,称四合套宅院。院落称当院。院门多盖有门楼,门楼内称门洞。门内面门置影壁。门外如面街、坑塘野地,也置影壁。俗谚“出门不跳坑”“院深不露富”等为置影壁之由。80年代,市境农民翻盖新房者虽多,但四合套宅院已不多见,城镇已兴盖楼之风。 旧房多土木结构,用泥土垛成或以土坯垒成,平顶以木梁,木檩条支撑,本地有俗语:“一拉溜三间房,十八根檩条两架梁”。雨水到来之前,各家各户用泥抹房顶、房面,以防漏雨。解放后,特别是80年代后,农村新房形式多样,面积扩大,旧式木棂网格窗子,多已换上门式开启型玻璃窗。根据需要设计的新兴结构,厨房、客厅、卧室、洗澡间、卫生间、储藏室均已隔开。房顶改用水泥抹顶,或平铺油毡挂瓦,内用白灰抹墙,开始改变了泥房抹房的乡俗。 灶 旧式炊灶,多用土坯或砖砌成,穿山墙与居室的土炕相连,烟火自中间炕道穿过,顺屋墙烟窗而出,可起暖炕的作用。烧柴多烧玉米秸杆等柴草,灶旁用风箱吹风助燃。因本地不产煤,旧时冬日取暖用盆子装一些烧红的玉米炭核取暖,俗称“火盆”。烧煤多用铸铁炉灶,辅以风箱吹风烧饭,也有用铁筒式火炉的,兼以烧水做饭,近年又添加煤油炉,民用液化气炉灶,太阳能炉灶。70年代曾有使用沼气者。 室内陈设 市境农民家俱陈设简单,一般用大柜装衣物,另有迎门橱柜、八仙桌、条凳等。富户人家有大衣橱、箱柜,一般成双成套,另有茶几、茶案等。80年代后,家俱样式增多,有立柜、组合柜、沙发、写字台、酒柜以及电器等。大木柜极少。土炕也以铁床、木床、沙发床、席梦思床等代替。 照明 解放前,市境农民的照明用具为豆油灯、汽灯、煤油灯,带玻璃罩的煤油灯,蜡烛等,出门用灯笼。70年代后,城乡普遍改为电灯,出门照明用手电筒。

二、饮食习俗

解放前,市境居民俗以一日三餐(早、午、晚各一餐),农民冬闲时有两餐者。主食以玉米、小麦、高梁、谷物、红薯为原料。食物品种有馒头、烙饼、饺子、火烧(合子)、面条、煎饼、饼子、窝头等等。稀的多为用粗玉米面(俗称糁子)熬成的粥、小米稀饭、面汤等,居民多节制食量,只求饱、不求好。食物多不精。副食,以蔬菜为主,间食肉、蛋。肉以猪肉、牛肉为大宗,羊肉、驴马肉间之。农户自养少量鸡、鸭供食用。另有以麦糠、松花和石灰制松花蛋和腊月腌制“腊肉”者。因东距海滨不及100公里,除河鱼港虾外,也有海货届时即至,但食者不多。 蔬菜有白菜、韭菜、瓜(黄瓜、北瓜、南瓜、冬瓜、丝瓜等)、茄子、菠菜、芹菜、葱(大葱、小葱)、蒜、豆角、茴香之类,做法甚多,但最为平常者为杂烩或凉拌。立冬后,腌制咸菜可常年食用,主要有山芋干、萝卜、茄子、小白菜等。另有用豆子生豆芽、做豆腐、面酱等。此外还有面筋豆腐、腐乳、腐皮、粉皮、粉条、片粉、糖蒜、腌鸡蛋等类为蔬菜辅助品,但不常食用。所用食盐为长芦盐,多因价高而食用不起,便刮取碱土加水晒干或刈盐蓬棵(草名)焚 ,加灰清水熬制得盐。食油主要有土产香油,用芝麻做成。另有白油,即花生油,豆油。调料醋、酱油多用高梁酿成糖,本地土产甚少,平常所用有白糖、红糖、米糖等。其他花椒、大料等调料来自外地。 解放后,随着人民生活不断改善,饮食习惯也大为改观。到80年代,主食为面粉和大米。蔬菜更加注重其鲜嫩程度及其质量。不少居民依据科学的食谱来安排饭食,注意摄钙、纤维,对多脂肪的食品如肉蛋等食用加以控制,以免长胖。开始注重食品的安全、卫生、健康、营养和方便及时。市区居民已改吃早饭为吃早点,如喝豆浆、吃油条、喝老豆腐、吃小米面窝头、烧饼等。一些职工自己不再做干粮,而是买一些馒头、烧饼等熟制品或饼条、炸鱼等半熟制品及副食品。

节日饮食 市境居民过节尽其所有来改善生活。春节早、午吃水饺,晚上吃烙合子。正月十五早吃大锅烩菜(肉、粉条、粉皮、豆腐、蘑茹、海带等与蔬菜合烩、馒头、午吃饺子、晚吃元霄(汤圆);五月初五,晨吃鸡蛋(煮、煎两种,此节也称五月蛋五)也有吃粽子的,午吃饺子;八月十五中秋节,早晨吃馒头烩菜(同正月十五一样),午吃饺子,晚吃月饼;除夕早吃大锅烩菜、馒头,午、晚皆吃水饺。整个年节还准备许多团子(用玉米面包人菜馅)、年糕(多由粘米面制成)等吃食。另外,其他一些时令节日,也有改善生活的习惯,如夏日入伏,则有“头伏饺子二伏面(凉面),三伏烙饼炒鸡蛋”一说,但绝少摆宴者,只有待客或婚娶大礼才摆酒宴。 待客食俗 亲戚交往,多吃饺子或凉面,遇有重要客人,则摆酒宴。座位安排,则是主客在上,由主家男人相陪,一般女人及其他家人不上桌,等客人吃完后再吃。饮酒时,多由主客主家举杯相祝,先让老者、尊者饮用 封建时代,市境民俗俭朴,乡农无饮茶习惯。农民夏季常喝凉水解渴,大多数习惯喝白开水。集镇办有茶馆,有老者及绅士前往喝茶聚谈。乡农除自烧开水外,偶尔也到茶馆倒水(买水)。解放前除一些富裕人家外,居民大多不习惯于喝茶水。解放后居民所备茶叶,多待客用,自家平时饮用白开水。80年代后,喝茶者渐多,且茶叶渐趋名贵,如高档龙井、毛尖、中档茉莉花茶等,也有以茶送礼者,唐山陶瓷茶具,宜兴紫砂制茶具,景德镇瓷茶具纷纷出现于市民家中。一些汽水、橙汁、冰棍、雪糕等现代饮料也成为居民的日常饮品。夏日,城区也有不少人去冷饮店,喝冷饮纳凉、解暑。 饮酒 据《交河县志料》:旧俗邑人多善饮,村社父老及文人学子辄以酒为乐,或行令猜拳相聚。然近(民国20年)以税重值高,饮者渐少,无复昔年风趣,而酒亦滞销。又有黄酒,以黍酿之,多用为药品,饮者甚少。 解放后,市境酒类渐多,70年代初,泊镇始有天津产散装啤酒,多数为搬运工人饮用。80年代后,过年过节、待客、朋友交往、婚礼等等,都要设宴摆酒。交往办事以名酒送礼者也成风气。夏日,居民喝啤酒的增多,所饮啤酒品牌多样。 吸烟 市境吸烟者多为男子,女性绝少,旧时多用烟袋或自卷吸旱烟叶,近代有吸大烟(鸦片),白面者,解放后绝迹。人们所吸旱烟,多用本地产烟叶。70年代后,多吸卷烟。一般人吸中档烟,也有不少吸高档烟的。在送礼风日盛时,送高档烟成为时兴。 水果 解放前,境内人食用品种以梨枣为主,沙果、葡萄、石榴、西瓜、桃杏李子次之。食用时,一般不喜削皮,冲洗也不多,很不卫生。同时.食用水果,被视为吃零食。解放后,由于水果生产一度受挫,食者不多,只是季节性食用。80年代后,人们认识到食用水果是人体营养所必须,食用者渐多。不仅在水果旺季,而且在水果淡季的春、冬时节,食者依然不减。尤其有不少家庭、将水果视为孩子的第二食品,为之搭配食用。近年,桔子、香蕉、苹果、菠萝、山楂等全国各地水果特产销入市境,人们以吃新鲜水果为美,并形成冲洗,削皮等卫生习惯。

我的主页:http://abc.wm23.com/chuntianddaole

我的博客:http://blog.sina.com.cn/u/3906242114

我的微博http://weibo.com/3906242114/profile?topnav=1&wvr=5&user=1

 

一季花落(2014-05-01)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