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宁英歌是普宁民间广为流传的一种民间舞蹈样式,迄今也有三百多年的历史,它被认为是扬正 压邪、吉祥平安的象征,深受群众喜爱和推崇,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和社会基础。普宁英歌约 有四百年的历史。它起源于人民群众劳动之余喜习武(学拳头),借以消除疲劳、健身壮体, 后又在习武的基础上,根据宋朝梁山泊英雄攻打大名府的故事创编了"唱英歌",后代代相传,发 展为南方汉民族优秀民间传统舞蹈。
清乾隆年间旱塘人陈成技(号技拨)以所学南少林武术为基础创编"英歌舞",传教于民。清 咸丰年间铁山许亚梅、大长陇陈娘康借唱英雄为名练习武艺,以备义师再起,也是普宁英歌较早 的著名传人)。
英歌原是边唱边武,故名"唱英歌"。现南山一老艺人还依稀记得几句,后来由于舞蹈节奏 强烈,要唱又要跳确实很困难,因而这"唱"的部分也就逐渐被弃,为当地特有的锣鼓所代替,沿 袭至今。锣鼓节奏既简单又热烈,锣鼓点是二板快,念谱为"壮壮空,壮壮空……",为增添气氛 ,还在"空"的音响上加进螺号,使锣鼓节奏更为快速。鲜明、热烈、雄壮,伴着有力的动作,更 显得气势磅礴。英歌的表演形式,全班分为前部分、中间部分、后部分(俗称前棚、中棚、后 棚,一般又把中棚、后棚合称后棚)。前棚是唱英雄,它是全班的主要部分。表演道具为短棒和 小鼓,短棒圆形,直径约5公分,长约40公分左右;小鼓两头为牛皮面,直径约10 公分,长约 20公分,鼓旁有弓 ,可以单手持拿。 南山英歌是快板英歌的代表,也是普宁英歌中最闻名遐迩的一支。早在1953年,南山英歌 便代表广东赴北京参加全国首届民间音乐舞蹈汇演,当时杰出的老艺人陈瑞鹏,担任头槌,其后 他还培养了大批英歌队员,作为英歌艺术的重要传承人陈瑞鹏已在数年前去世。1992年,南山 英歌队应邀参加天津市“南开杯”广场艺术邀请赛,获得文化部等单位颁发的优秀证书,在去年的 广东省岭南民间艺术汇演中,获得了最高奖金奖。陈来发说,那些老艺人们基本都已谢世,现在 的艺人中像陈书瑜等技术比较高超,其他人则各有所长。要学会英歌的基本动作和队形很容易, 在手把手的指导下,几天就可以学会,但要真正领略英歌的精粹,则需要长年累月的训练。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