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嘉靖年间,随着人口增加和土地开发,潮州府潮阳县西境洋乌、Rong.png水、黄坑三都日渐殷实富足,但三都离县城一百七十余里,“势难遥制, 重以山寇屡扰”,巡按陈联芳、总督张臬等疏言“宜割三都设县治, 以便统驭, 取名曰普宁”。嘉靖四十二年正月丁未(1563年2月20日)明朝廷批准析潮阳县西境洋乌、Rong.png水、黄坑三都地域取“普遍宁谧”之意首建置普宁县。
始建于明代的普宁城隍庙
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普宁首任知县赵钺到任,县衙初置于Rong.png水都贵屿南安、北林境内,并拢墙为城,作为临时城郭,辟进贤门、水门等六个城门,是为“贵屿城”。但因建县后“徭役供乞等项”陡增,朝廷缺乏对新县治的后续财政支援,县治城池迟迟未能修筑。隆庆六年(1572 年),巡按广东御史杨一桂疏请朝廷“捐内帑四五万金”解决普宁等新县经费, 但得到“修城不用帑金”的批示 。隆庆年间,时人倡移普宁县治于海宁故城千秋镇(今葵潭),未遂。万历三年(1575 年) , 方李七姓呈请移县治于黄坑都厚屿地区,并表示“愿舍二家地为县址”,“割居地立衙宇”,囿于经费,知县刘钝放弃了营建Rong.png水都贵屿的临时县治,于厚屿营建城垣,因地处洪山之南,故又称“洪阳城”。万历十三年(1585 年),潮州知府郭子章就厚屿新城池“遇水潦则泛溢成巨浸”,采纳了“厚屿当迁”之议, 并选定西北的安仁村(今梅塘东北)为县治新址,并由阮以临主持开工营建,因建城处“平衍高阜”,史称“大埔城”,但终未建成。万历十四年(1586年)县治迁于厚屿洪阳城垣。
明清
位于清代普宁城东的广东水师提督府第德安里正门
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三月,两万倭寇犯境,总兵俞大猷统领六万官兵于Rong.png水神山沟(今军埠镇)展开血战。万历十年洋乌、Rong.png水两都划归潮阳,时普宁县仅有黄坑一都。明崇祯十六年(1643年)十二月,普宁城郊村寨为朱晚等一众所占,时任普宁知县朱统鎙率兵出战,终战死,官兵退入城固守。顺治五年(1648) 清首任知县周一元到任后,普宁城遭黄鼎集结贵山都后山村李芳等众夜袭,并自此被其占据三年。清康熙十三年(1674)四月二十二日,潮州镇总兵刘进忠反清并派部将刘斌占据普宁城。同年七月,平南王尚可喜命其子之孝率兵讨刘进忠,进踞普宁以包围潮州。同时,南明延平郡王郑经出兵切断闽粤交通,迫使得刘进忠投降。康熙十四年,尚之孝为刘进忠所败再次退守普宁,并很快被迫退守惠州。康熙十六年六月普宁城方又归清廷统治。
雍正十年又割潮阳县Rong.png水一都、贵山都一半共五图,洋乌都尾段一图给普宁。咸丰四年(1854年)天地会陈娘康于石港山起事攻打潮阳城,五月北山许阿梅亦举事,并于六月十六日和二十二日至七月十五日两次围攻普宁县城,十一月在大坝圩打败潮州知府蒋立言官军,蒋立言败后自劾解任。咸丰六年(1856年),方耀于普宁城募集乡勇千余人,于同治二年(1863年)击败大成国兴王陈金缸,初显声名,此后方耀家族影响普宁乃至潮汕历史将近一个世纪。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