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宁明代古城墙坐落于如今的兴宁市兴城镇北门,于2008年成为梅州市第二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据史料记载,明成化三年冬天(1467年),兴宁知县秦宏奏报朝廷核准重建县城,改土垣为砖城,于第二年夏天建成。古城墙分为西北城墙、东北城墙、东南城墙及西城墙,总长1264米,城高1.85丈、周长626丈、雉堞903个,环城掘濠,深0.7丈、宽2丈。在嘉靖四年(1525年),加建四个城门楼,并更名东门为平远门,西门为阜成门,南门为迎薰门,北门为拱辰门。现存的兴宁古城墙绝大部分为明成化年间所建。
建国初期,城门、城墙还都保存完整,1958年后,城濠逐步填埋,现大部分墙基仍在,20世纪70年代后期城墙上开始有单位和居民兴建厂房和住宅,虽然现在因为重建那些古宅危房基本上都拆除了,但城墙依然存在。现南门(迎薰门)保留最为完整,北门仍保存内门,东门和西门在文革时期被拆除。从现有保存可以看出,古城墙建筑材料底部是窑制青砖,顶部为夯干墙,厚实坚固,虽然已经经历过五百多个春秋的风雨洗礼,但砖块上“城砖”两字依然清晰可见,城墙也基本保持完整。
不过再怎么坚固的城墙,终究还是受不了现代文明的侵蚀。因为大量现代厂房民居的建立,城墙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损坏。为了保护这座有着600多年文化历史积淀的建筑,兴宁政府与去年秋季首期投资近千万元人民币对古城墙进行修复重建,并与2010年2月24日全面竣工,并即日起允许游客进去参观。
古城墙是兴宁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它不仅积淀着深厚的历史文化价值,同时对于我们客家人来说,也是我们迁徙安居在此的重要历史见证。她就像我们的母亲,看着这座城市从建立到完善,到繁荣,到小康,看着一代又一代的客家人在这座城市出生,成长,成为这座城市的栋梁与骄傲。
现在城墙内外的世界都已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只有这座城墙,即成为了我们的回忆,也成为我们未来的见证者。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