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旅游——罗浮山(主要山峰1)

家乡区县: 惠州市博罗县

罗浮山(《太平寰宇记》称为博罗山)矗立于南粤大地之上,气势恢宏,仪态万千;有大小山峰432座,飞瀑流泉980多处,洞天美景18处,石室幽岩72个,山中景色如画。

罗浮山最高峰为罗山的飞云顶(峰),海拔1296米,其次为浮山的上界峰,海拔1276米。[3]

飞云顶为顶点,向南、东南、东北、西、西南辐射,结合山势走向,列述主要山峰如次。

飞云顶,正尖圆,四望洞达,云常起足下。山顶有“罗浮君之神”石坛。联曰:“斗南一岳,天外三峰”。东面不远处,杂树丛生满谷,有宋代赵汝驭所建子日亭故址,为登飞云顶观日出的最佳地点。山顶是一块约100平方米的草地,花香草密。从飞云顶上眺望,四百峰峦隐现于云海中,正如前人所谓“四百峰峦江海上”。东望惠州、博罗,东江如练;南望石龙、东莞,阡陌纵横,平畴沃野;西侧上界三峰,如巨人矗立,峻拔雄伟。

子日亭下为阿耨池,乱石丛中,水碧如玉。池侧,故有阿耨塔,久废。每年重阳节登飞云顶者少则3万人,多则10万人以上。

飞云顶前有聚霞峰,常有紫霞聚其上,时有碧鸡群飞或独鸣空林。清代陈伯陶《罗浮志补》以为即飞云顶,实误。

飞云顶东南下,经凤凰台至分水坳约2.5公里,是为罗山浮山接合处。坳上有铁桥,一石飞空,两端各峙砥柱,长数十丈,上横绝 ,下跨悬崖,桥色苍黑,名为铁桥,实为石梁。

玉鹅峰为罗浮山南面诸山之祖。岩壁陡峭,有明学士赵志皋摩崖石刻“千丈岩”。此处产龙须草,故又名龙须岽。传说葛洪之妻鲍姑在此采药堕崖而亡。故有大慈寺,久废。玉鹅峰分东西两大支,如巨人举两臂。分水坳水东流,循左臂而东南注于罗水;坳水西流,循右臂西南流注坳岭。其间有石洞、青霞谷、朱明洞、幽居洞、白云洞、龙王坑、黄龙洞、华首台及大洞诸山,其结顶皆为玉鹅峰。近人比拟为“倒垂折扇”,形象而生动。玉鹅峰下大慈洞有风洞、云洞和雨洞3处洞穴。

玉鹅峰东南为云峰(云峰岩),峰顶奇石昂首如虾蟆,亦名虾蟆峰 (蟾蜍峰)。云峰东南为玉女峰(美人峰),峰顶有瑶石台,岩台纹石光润如瑶(美玉),下为燕子岩,旁为香台峰和会真峰。这一带石壁摩空,多石刻。又东下为朝真石,朝真石拱立岩际,内向如朝真状,有宋代惠州赵汝驭所建拂松亭故址。约半里为伏虎岩(鹰嘴岩)。因其峻峭雅丽,古代士大夫多登览,亦名君子岩。自伏虎岩至燕子岩约2.5公里皆斩崖为路,下临深溪,怒石逼仄,迤逦不绝;土人呼为大石堆。由此处南下,分东、西、中三支。

东支青霞谷(洞)。洞中原有隋代苏元朗修炼之所、明代湛若水(甘泉)讲学之地甘泉精舍,冼桂奇书堂等,今皆废为田。冼子读书台下清流涓涓,即通灵泉。台南为朱明洞,洞口有古刻“朱明洞”三字,无款识,下有“甘泉”二字,但非湛若水(甘泉)所题刻。洞东当青霞谷口有葛洪衣冠冢。

西支幽居洞,宋代博罗县令与逍遥子结庐讲道处,有滴水岩,高六、七尺,泉声清越,逍遥子诗有:“陆颠所在闲题品,未试罗浮第一泉”。有石刻“泉源洞”三字于岩侧,但此地并非泉源洞。岩后逾坳而西有书堂坑;其东南有石嘴突起如狮子昂首,是为麻姑峰,或称狮子峰。

中支为葛洪南庵,即今冲虚观。观前两山环抱,为白莲池,池西有宋肇庆太守县人张宋卿之墓。池南麻姑洞,中有麻姑坛、红花坑,坑口卖酒田。自伏虎岩至冲虚观7.5公里,至卖酒田9公里。云峰岩南下有天汉桥,其实不是桥,而是悬崖下杀,有泉涌出,故谓为桥。其下磐石平衍,花药成列,多蝴蝶,是为蝴蝶洞。南下水流经横亘的磐石,布列10丈如帘,故名水帘洞。宋代张宋卿、留正读书的张留书院,即在此地,洞口为白鹤观。洞东有穹隆巨石压路而中空有门,石刻“蓬莱门”。其西为月岩,岩下流杯池,可坐百人。水注成槽,称药槽。又南为东龙潭(五龙潭)。五龙潭一带多摩崖石刻,其中有保存完好的,如著名的字高丈许的石刻“罗浮”(篆体)等。溪边一泉书石刻,文曰:“飞鸟唱随情同人类勿动杀机各舒天趣”,已具有今人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五龙潭西为菖蒲涧,水帘洞口为白鹤观,自云峰岩至白鹤观10多公里。

玉女峰东北,五峰嵯峨,土人称为石笋。其下为白水寨,即小水帘洞。洞西巨壁形如削瓜,俗称企溜山,产茶特佳。洞东北山势斜矗而东下,分水坳东流之水流经于此,是为新溪坑。小水帘洞东偏南为石洞,有邝仙石。为神话传说中的邝仙骑牛入石处。明尚书叶春及讲学于此,有石洞山房遗址,石门尚存,土人呼为尚书房(后建为西华道院),叶春及获罪逃隐于此,筑逃暗居之。暗左石壁有南海朱完隶书石刻字,其大如斗的《逃暗记》,宋元时人登飞云顶者多经此地。自玉女峰至石洞7.5公里。

石洞之南为明福洞,平畴弥望,陂流交错。589~600年(隋开皇年间)赵师雄醉梦的梅花村即在此间。宋赵汝驭建有仙春亭,久废。村中有亭子角,今人于此建有光华度假村。明福洞西有白云下山 (有人称白云下,误)。中有葛洪北庵故址古酥醪观。洞东九天观亦曰明福观,观后岗峦起伏,南抵罗阳溪,水石均佳;有钓鱼台,土人呼为澜石,台南观源洞,有稚川(葛洪)药院。旧为唐王体靓茶园。自石洞至观源洞5公里。[4]

玉鹅峰西南5公里为大石楼(亚公髻),柱立如积铁。再南行2.5公里为小石楼。小石楼石坡斜出如鹰嘴,上插二石笋,伛偻如老人执笏内向,故又名老人峰,俗称亚婆髻。大小石楼皆孤峰高峻,重檐四注有如楼阁。现在的大石楼顶平如台,这是1620年(明万历四十八年)六月,峰崩而造成的。自大石楼至小石楼,道中有石,光滑如镜称为石鉴。旁有白石子28枚有如棋枰,是为仙弈石,有石脊如梁,名为度仙桥。这一带山石形状奇特而且多姿多彩,与玉女峰、君子岩东西相望,烟云出没,风雨离合,蔚为奇观。

小石楼东侧为龙王坑。其北石壁撑空如巨瓮,上有谷,称为凤凰。下有岩称为罗汉、伏虎(另一伏虎岩)。岩左有新宝积寺,有御书阁,亦有卓锡泉(不是景泰禅师遗迹)。道光中县令熊炳离建味泉亭于此,今废。寺外原有南汉乾和尊经石幢,亦不存。寺西有黄野仙洗药池,池水经寺前注下为小瀑,下成小潭即锡杖潭。寺东峻岭连绵而下,如瓜蔓结瓜,长蛇入谷,有新延祥寺建于山麓。故延祥寺有御园、明月戒坛皆废。宝积寺至延祥寺约1.5公里。

小石楼西下为黄龙洞,洞口有巨石,刻明湛若水书“黄龙洞”三字。此洞原名金沙,南汉主梦黄龙起于此,故改名。大宝年间刘 于洞中建天华宫,苏东坡称为“稚川西庵”,湛若水于此处建四贤祠。其门人庞弼唐又建为天华仙洞(庞嵩精舍)。清康熙中,冲虚道士张云仙始结庵于祠旁,名黄龙观。洞后顽岩怒涛相激漱。沿千百级磴道盘旋而上为八卦台,中有岩洞,石刻八卦洞。此处多桂树桃梅玉兰五色竹,景色深幽。黄龙洞前山势突出,豁然开朗,可以眺远,是为龙珠台,台下龙珠潭。台东流杯池,石底,旁多石瓮,架桥通往来,桥名涤尘。桥西断崖千尺,大石侧立,上广下狭而不颠坠,水从老人峰下西来,落为巨瀑,桥南有半山亭,又南洞口有群牛石,撒开数里,泉石清峭,崖壑幽闭,有上中下3龙潭,是为西龙潭,为黄龙洞瀑布。

htw014(2014-12-10)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