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大郎炊饼

家乡区县: 济宁市梁山县

炊饼是一种干体结构的面制食品,如同其他的饼类,圆形,比VCD光盘略大,外表有一层芝麻,两边相似,便是没有正反面之分炊饼外部有些干焦,呈琥珀色,内部有一夹层,夹层内是盐和胡椒粉,外焦内柔,韧性十足,吃时必须口咬手撕,富弹性吃炊饼可以完全不用菜佐,但是可以喝汤,或就凉白开矿泉水咽之咀嚼时有芝麻的破碎声响与芳香,进入深度咀嚼,韧面饱含着麦子、水气、盐的咸味和胡椒粉味,交揉一体,至嚼成饼团吞咽,就成功地给食者以大力吞咽的快感饥腹时吃炊饼,这种吞咽的快感尤甚 武大郎炊饼共有四种口味可供顾客选择,具体为:五香味炊饼、麻辣味炊饼、咸味炊饼以及甜味炊饼。每盒炊饼的干含量皆为八十五克,保质期为一百八十天。

来源 

在<水浒>中有记载,当年武大郎与潘金莲开的夫妻店,经营的主要项目就是炊饼,而如今很多城市大街小巷都会看到“武大郎”挑着担子沿街叫卖。

研究 

关于武大郎炊饼到底是什么东西呢?人民文学出版社<漫说水浒>一书说:“有人或许会以为是山东煎饼或今天的烤饼、烧饼之类,错了,炊饼不是煎饼,煎饼是摊的;也不是烤饼、烧饼,烤饼、烧饼是烤的、烙的,而炊饼是蒸的,它其实是南方的一种小点心,类似福建的光饼。”

说炊饼不是烧饼、煎饼,这不错,但说是“类似福建光饼”的南方小点心,就有问题。据<辞源>:“宋仁宗赵祯时,因蒸与祯音近,时人避讳,呼蒸饼为炊饼。”那蒸饼又是什么呢?《辞源》解释“即馒头,亦曰笼饼”。炊饼原来就是馒头。蒸饼起源很早,<晋书·何曾传>说何曾“性奢豪”“蒸饼上不坼作十字不食”,裂开十字花纹的蒸饼就是“开花馒头”。

<水浒传>也提到馒头,如孙二娘店里赫赫有名的“人肉馒头”,显然更像今天的包子,是带馅的。宋人笔记说“包子即馒头别名”,后来不知怎么一来,带馅的通称“包子”,而不带馅的则称为“馒头”了———但这种变化并不绝对,现在上海小吃“生煎馒头”就仍然是带馅的。

<三遂平妖传>故事也发生在北宋,第9回写任迁卖炊饼、烧饼、馒头、酸馅糕等,左瘸师买了个炊饼说:“我娘八十岁,如何吃得炊饼?换个馒头与我。”拿到馒头,听说“一色精肉在里面”,又道:“我娘吃长素,如何吃得?换一个沙馅与我。”然后又嫌沙馅吃不饱,仍然要换回炊饼。任迁的炊饼一个卖七文,很便宜、很大众化。水浒里郓哥向武大报信,嫌“炊饼不济事”,非要武大请他吃肉喝酒,可见连市井贫民也不以炊饼为美味。

据宋人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国子学和太学给学生供应的伙食是:“春秋炊饼,夏冷淘,冬馒头。”冷淘就是冷面。有的学生领到馒头舍不得吃,拿回家去转送亲人朋友,说明在这三样儿里馒头要算好东西。

但炊饼的便宜也不是绝对的,<武林旧事>载清河郡王张俊向宋高宗进奉食品,有“炙炊饼”一味,那肯定不是武大炊饼可比。

<东京梦华录><梦粱录>等书中提到的油蜜蒸饼、千层蒸饼、秤锤蒸饼等,也绝非七文钱一个的水平,就如同仿膳的栗子面小窝头,与乡下的玉米窝头不是一回事。

刘洋洋Jenny(2014-12-10)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