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树林子镇从2001年开始发展设施菜产业,到目前,设施菜产业已成为全镇增收作用最为突出,发展最具特色,产业体系最为健全的主导产业,对促进农民增收、镇域经济发展都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成为我县乃至全市、全省设施菜产业发展的典型。
截止到2012年末,实现户均一棚,全镇日光温室达到9049个,占地面积1.73万亩,占全镇耕地面积的47%;设施菜生产收入占全镇总收入的70%,社会存款余额突破3.34亿元,比10年前翻了6倍,人均存款超过1万元。
按照胡县长指示,农牧局通过走访大棚户、采取交流经验、调查批发市场等方式,对榆树林子镇设施菜产业多年的发展的情况进行了详细的调研,现将榆树林子设施菜产业的经验做法、取得成效以及设施黄瓜发展的成功经验总结如下,希望对全县设施菜产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有借鉴意义。
一、政策驱动是基础
产业发展离不开政府的引导。榆树林子设施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得益于县政府制定出台的一系列优惠政策;得益于政府的强力推动,在财力上给予的极大扶持;以及在资金投向、规划开发、产品销售等多方面,制定和实施的一系列切实可行的配套政策;从2000年以来县委和县政府在土地流转、建棚补助、基础设施配套等为设施蔬菜产业的发展出台的一系列奖励扶持政策,极大的促进了设施菜产业健康快速发展。
二、政府重视是关键
乡镇领导班子必须有抓好产业发展的先进理念和坚定的信念,按照县委和县政府谋划的发展思路和确定的主导产业,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推行产业化经营。用先进的理念,确定超前发展意识,制定设施蔬菜基地建设规划,把发展设施菜作为强镇富民的重要举措,在班子里形成共识,而且是几届班子连续用力坚定不移的把设施菜作为主导产业来抓,几届班子以“接力赛”的方式,集中力量、坚持不懈的抓住设施菜这个产业,抓出了如今的成效。榆树林子镇在设施菜产业发展中采取的做法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抓土地流转,提高群众参与的积极性
开始发展设施蔬菜时,土地流转是关键。面对以家庭承包和以组为基础的土地承包政策,需要镇村组三级干部切实发挥职能作用,按照平等、自愿、有偿的原则积极稳妥地流转土地。在流转的过程中,首先要宣传到位,通过组织外出参观、召开村民会议、上门入户宣传等多种形式,转变群众的思想观念,积极支持产业发展。其次采取得力措施把土地流转工作做好,如采取“反租倒包”、成立土地流转合作社、给土地调换户当“红娘”等措施,为农民搞好服务。另外要补偿到位,充分听取大多数群众的意见,制订出切合当地实际并保持与物价水平同步增长的土地补偿标准并按年度进行兑现,充分考虑各方面的因素,实行逐年增长并按玉米等实物折价的办法来确保群众的利益不受损失。
2、靠典型示范,抓规模经营,发挥龙头企业和生产大户的典型示范带动作用。
靠典型的示范带头作用,带动农民发展设施菜产业。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千、万遍的说教都不如亲眼所见。最早郑杖子村农民在设施菜生产中尝到的甜头,让周边的村民看在眼里,使他们受到了极大地感染和刺激,不仅带动了邻居、亲戚,还带动了整个村和其他村设施大棚的发展,蔬菜大棚迅速在全镇发展起来。
3、生产上重点抓贫困村、贫困户,让其起到的示范带头作用更明显。贫困户本身生活困难,收入较低,把他们组织起来,通过政策扶持、整合资金帮扶,以及做好各项技术服务,搞好设施菜生产,赚钱后,带动效果非常明显,因为别人认为那么困难的人都能靠发展设施菜致富,何况我们呢,因此发展几个贫困户就可能带动一个村。
三、金融支持是保障
设施生产前期投入较大,资金短缺成为影响设施生产和规模扩大的主要障碍。近年来国家对“三农”的投入力度持续加大,但使农民受益的只有30%左右,设施建设资金更多还是来自金融机构的支持。让农民以比较快捷的方式,获得资金扶持,是设施菜产业发展的关键。
同时,培育农民树立良好的信用观念,创建良好的信用环境,形成稳定和谐的信用体系,改变以往融资困难的窘境。对构建和谐社会、提高区域经济竞争力;促进设施产业规模扩大、快速健康发展意义重大。推进信用担保体系建设,进一步优化信用环境,改善金融服务,加快产业发展步伐。
成功经验充分证明,只有千方百计撬动金融的力量,农业产业才能做大做强。政府和相关部门出台相应的政策和保障措施,为金融支持搭建良好平台。作为农村金融主力军的榆树林子农村信用社,想农户之所想,急农户之所急,主动与相关部门接洽,不断开发出适合农业产业发展的新产品,确保金融服务不脱节、有成效。
四、学好用好农业科技是支撑
1、相关技术部门认真搞好服务,菜农刻苦钻研技术知识。
设施蔬菜从建棚到育苗、移栽、田间管理的各个环节,都具有很高的技术含量,因而在发展之初,需要有真才实学、经验丰富的农业技术人员全过程、手把手指导,菜农认真学习钻研技术知识,才能搞好生产。作为设施菜生产技术的指导部门―农牧局蔬菜技术推广中心、镇农业技术推广站(办),在积极做好宣传发动、规划设计、技术讲座外,更是组织了技术骨干,作为蔬菜生产的技术保障,为农户提供不间断的技术服务。
据我们了解,每次组织培训的时候,各个培训点都是人满为患;现场指导时,老百姓主动围住技术人员问东问西,详细学习技术知识。特别值得一提的郑杖子、榆树林子、金黄地等村的老百姓,出了学习好基本栽培技术以外,还主动学习理论知识,也就是不但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在每次培训时,他们都会多问几个“为什么”,了解栽培技术的理论根据,由于学习认真,他们不但管好了自己的大棚,还被各个乡镇的园区雇佣为技术员,成了兼职的农民技术员。
2、认真总结经验,注重发明创新。经验是基础,理论是升华,但是经验是靠一点一滴总结出来的,不认真总结,就不会形成经验,一些好的做法就不会被更多的人利用,让更多的人受益。榆树林子的菜农就非常注意总结经验,他们把自己的经验与本村、本镇的菜农共同探讨、分享,进一步提高了设施菜的产量和品质。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他们还认真研究各项技术知识,结合生产实际,还搞了一些有利于方便生产的小发明创造,比如菜农发明的半自动棚内蔬菜产品运输滑道,大大节省了人力;宋营子村的菜农孙国军,在和蔬菜技术推广中心技术人员的共同努力下,发明了梯田复式日光温室,充分利用山地坡地,节省了平地耕地,同时产量还比普通温室增加30%。
五、市场拉动是动力
设施蔬菜的发展,不能单打独斗,只有成规模才能见效益,要实现规模化经营,面临最大的问题是蔬菜销售,对于一般农户来说,根本无法解决。过去的90年代末,榆树林子就有老百姓建了温室,所产蔬菜靠三轮车拉着走村串户叫卖,或者赶集销售,一年下来赚不了多少钱,不少户还赔了钱,所以还一度有过“要想穷建大棚,要败家建俩仨”的说法。为了避免这种现象发生,政府部门采用招商引资的办法吸引龙头企业带头参与经营,建设了蔬菜批发市场。在发展中发挥企业的资金优势,当规模达到一定水平时,就能引得进、留得住客商,解除蔬菜销售环节的的后顾之忧。当规模效应显现之后,龙头企业的示范带动作用就会充分调动农民建棚积极性,促进种植规模再扩大。实现规模和客商相互促进,同步增长,形成了设施蔬菜产业发展的良性循环。
六、部门配合是推动
做为一项新兴的农业产业,设施蔬菜的发展需要政府持续不断地支持。一是加大协调力度,解决设施蔬菜经营企业和农民无法解决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配套问题,农业部门、水务部门、电力部门等在农资及农机具购置、农产品安全、水利设施配套、电力设施配套方面给予了大力支持,有效提升了农业基础设施水平。二是多渠道筹资,解决资金制约问题。县农工委、扶贫等部门在设施蔬菜基地建设过程中,除通过协调信用社、小额担保公司对建棚大户进行担保贷款外,还通过贴息、免息等措施来支持贷款。三是做好技术指导,解决农户技术水平与设施蔬菜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的问题。农牧局和镇农办蔬菜技术员通过举办实用技术培训、现场指导、印发实用技术手册等多种有效形式来加大农民技术指导培训力度,种菜农户边学边实践,技术水平得到不断提高。
榆树林子设施菜产业发展已经初具规模,很多农民通过搞设施菜走上了致富路,是实实在在的富民产业。在今后的发展中要注重品牌建设,通过大力宣传、与企业对接等措施,真正把“榆树林子牌”蔬菜产品推向全国,进一步提高我县蔬菜的知名度,进而提高菜农的收入。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