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四:寒山寺
寒山寺位于苏州城西阊门外约五公里处的枫桥镇。古运河水日夜不停地从它身边流过,见证着这座古寺的前世今生。寒山寺,始建于南朝,距今约1500年的历史。原名妙利普明塔院,相传唐代高僧寒山自天台山国清寺来此主持,贞观年间改名寒山寺。自此成为吴中名刹,
唐代诗人张继举棹归里,夜泊枫桥。一首《枫桥夜泊》脍炙人口,因此,寒山寺钟声“鸣”扬中外。
顺着吴中古道西行自古运河畔,看见一块高大的太湖石上镌刻着鲜红的“和合”二字 ,据说此地是寒山与拾得二僧相会处,寒山手捧一盒,拾得手持一荷。二物谐音“和”“合”。于是民间流传“和合”二僧的故事。寓同心和睦之意。清雍正帝为了顺应民意,赐封寒山拾得为“和合”二圣,故此得名。
由此沿着古运河北行十几米,来到寒山寺大门前,见游人络绎不绝,并纷纷在门前留影。
进入寺内,有烟火袅袅,香风习习。古树高大茂盛,游人摩肩接踵,可见寒山寺的确名声远扬。寺院面积不算太大,但建筑古朴典雅。雄伟的大雄宝殿矗立院中,藏经楼和钟楼气宇轩昂,佛像雕塑别具一格。
最引我注意的,却是寺内的碑廊,里面有历代名人的诗碑。张继,岳飞,唐伯虎,董其昌,康有为。。。字迹笔法精道,意蕴俊美。在此遇见来自江西的一位叶姓女子,她是利用假期带孩子出来休闲的。见她在诗碑前驻足良久,便知道她对书法的喜爱。对着诗碑,她居然可以吟诵那飘逸的草书。很是佩服。
大雄宝殿前的院落正中,由木架支起一口巨钟,一人多高,外围须三人合抱,重达2吨。为清光绪年间江苏巡抚陈夔龙督造。另外,在一处偏房里,我还看见许多大小不一的钟,有的甚至比这口钟更大。看着这些大钟,我又想起了唐朝那个清冷的月夜,大考落地的张继站在满是秋霜的江边,听着寒山寺这悠悠的钟鸣,内心该是多么的凄冷和惆怅啊!寒山寺的古钟让我记忆深刻。
在供奉的菩萨或佛像雕塑前,一个个善男信女虔诚地跪拜许愿,他们这一份份对美好的期许,我见了很受感动。心里不由的想:人心原本是向善的,就这对佛的虔诚的跪拜便是人类的美好,由此,我们不也看见了人类灵魂深处闪烁着的人性的光芒了么?
约上午十时,自解脱门出寒山寺。(这次游寒山寺,我知道了佛门的入和出都是很有讲究的。)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