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朵花呀万朵花,比不上那个公社幸福花,千年万代哎开不败,岁岁长来月月发,月月发……”这首《众手浇开幸福花》在当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形势下,经过扶余县肖家乡王家村村民的全新演绎,其意境越发引人深思,其道理更加耐人寻味。
千朵花万朵花 比不上新农村幸福花
走进王家村,你就会真切地感受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给这里带来的可喜变化:笔直的红砖路宽阔洁净,高高的路灯矗立在路边,富有哲理的标语悬挂在灯杆上;路两旁松柏含翠吐绿,姹紫嫣红的花朵随风摇曳,仿佛欢迎我们的到来。茶余饭后,村民们不约而同地来到这里,有的打篮球、排球、乒乓球,有的下象棋,有的看书学习。广播大喇叭还穿插播送时政新闻、科技讲座、文明礼仪常识、文艺戏曲等节目,整个文化大院充满了和谐,充满了文明,充满了健康,充满了喜庆,农民们脸上挂着笑,心里流着蜜。
昔日的王家村,不但村容村貌脏乱差,村民们的文化生活更是一片空白。“正月过年,二月赌钱,三月干闲,四月才种田”,是这个村村民以前的生活写照。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随着党中央惠农政策的颁布,王家村村民的收入逐年增加。党中央作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决策后,勤劳智慧的王家村村民倍受鼓舞,他们决心不辜负党中央对农民的厚爱,积极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于是他们不等不靠,不依赖外援,自筹资金,义务献工,改变村容村貌。几年来,村民自动自发的捐资50多万元,清垃圾、修砖路、安路灯、栽松树,使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居住环境的改变,使王家村村民看到了团结的力量,认识到:只要人人献出一点爱,人人献出一点钱,人人献出一点力,就会把家乡建设得更美、更好,他们就会生活得更幸福。认识上的飞跃,带来了行动上的更加自觉。他们在改变居住环境的基础上,开始向高质量的精神生活进军,决定建设一所能看书学习、能开展文体活动的文化大院。今年5月,在荣获“吉林省道德模范提名奖”的村民张利的带动下,村民们自动捐资捐物,男女老少齐上阵,在不到70天的时间里,一座占地5000多平方米,内设建筑面积近400平方米的图书室、会议室和乒乓球、篮球、排球场地,既能够看书学习,又能够进行文化体育活动的充满文化气息的高标准文化大院,就呈现在人们面前。
花香香在心里头 花红红遍农民家
今年5月,王家村一所闲置的小学校要对外出售,价格是30万元。早就想给村里人建个文化大院的市、县道德模范张利听说后,立刻和村民郭利民、隋喜军四处张罗钱。他们凑了30万元,将这所小学买下。村民们听说张利几个人要无偿为他们建文化大院,深受感动,纷纷主动捐款,几天功夫就捐资近20万元。5月28日上午,王家村文化大院破土动工。8月10日,胜利竣工。整个工程仅用了70天时间,这70天里还有20来个阴雨天。文化大院工程捐款之多,速度之快,连村民们自己都吃惊。
建文化大院这段时间,勤劳、智慧的王家村人是那么的团结,那么的坚韧,那么的顽强。晴天,他们早上3点多钟就开工;雨天,只要雨不大,他们就顶着雨干。为了抢工期,村民们自发从家里带来米和菜,在工地附近一个大库房里搭上灶台,由村里的妇女和年老体弱者负责做饭。参加施工的村民分成两班儿倒换着吃饭。这样,大大提高了工效,缩短了工期。村民金贵民,是一个眼瞅着就奔60岁的人了,可搬起砖来连村里的几个棒小伙儿都撵不上。他老伴打趣地说:“这老死头子,干自己家的活从来没这么积极!”王家村的暂住村民郭利民精通机械技术和电焊技术,在文化大院工程中他大显身手,没日没夜地奋战在工地上。不但如此,他还把自己家的铲车从别的工地调了回来,无偿给工程使用。一个多月下来,文化大院建成了,郭利民不但人瘦了一圈,还少收入1万多元钱。有人问他:“你也不是王家村人,咋还这么卖力?”郭利民侃快地说“虽说我不是王家村的村民,但咱是新农村里的新农民!”
主要倡议者张利是这个工程的总指挥。据村民们讲,每天公鸡都还在打呼噜的时候,张利就已经来到工地了,他会把一天的工作提前做好计划与分工。为了少花钱还把工程搞好,张利和村民们精打细算。一次到县城买建筑材料,买完料已经过了饭时,当时张利等四个人早已饥肠辘辘,决定吃点面条。
由于饿大劲儿了,每个人都狼吞虎咽的“造”了两大碗面条。吃完一算账,总计35元钱。张利心疼极了,省下这35元钱,还能给文化大院添点儿钉钉铆铆的。看到张利为建文化大院连抬带借拿出10万元钱连眼睛都不眨一下,自己吃一碗面条花那么几个钱却心疼的不得了,村民们无不为之感动。在张利的感染下,王家村男女老少齐上阵,周边一些村民也赶来帮工。就这样,他们义务出工3400多人次,义务出车300多台次,没用国家一分钱,没用集体一块料,没花一分人工钱,凭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热情,凭着对新生活的向往,凭着那一双双粗糙的、纤细的、稚嫩的手,硬是把一座标准高、功能多、设施全的文化大院建了起来。
采访中,我们问王家村村民:“你们这么干是为什么?”村民杜占军抢着说:“我们这么干是为我们自己!我们这些人,包括我们的子孙后代,多数人可能永远生活在这个村子里,村子就是我们的家。我们修路、栽树,建文化大院,自个儿给自个儿造福,累是累点,可心里头得劲儿!”
共产党指路咱们走 众手浇开幸福花
“党和政府给咱农民阳光,咱农民就得灿烂起来!”这是采访中,村民隋喜军对我们说的一句话。近年来,扶余县委、县政府对文化大院建设特别重视,把建设农村社区和农村文化大院作为突破口,作为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有效载体,不断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和服务功能,引导农民学习技能、崇尚科学、移风易俗。县委书记徐杰、县长王浩分别多次深入文化大院进行调研,面对面的进行指导。县委宣传部全体干部听说王家村村民自己捐资建设文化大院,非常感动。部长董桂芬对大家说说:“王家村农民积极参与新农村建设,自动自发地捐款建文化大院,这在全县乃至全市都开了先河,这种精神难能可贵。对于农民的这一积极性,我们要爱护、呵护、保护;对于农民的这一做法,我们要大力支持、弘扬、推广。”县委宣传部和精神文明办的领导多次深入王家村,和村民们一起研究如何用最少的钱,又能把文化大院建设得更好;研究如何使农村文化大院成为农村思想道德教育的阵地、农业科技培训的窗口、致富信息传播的中心、休闲娱乐的场所。宣传部全体干部捐款1万元,同时买了300个小座凳和4套书柜,硬化了篮球场,协调资金为文化大院安上了广播喇叭。县文体局专程送去了图书,武装了图书室。全体村民高声唱道:共产党指路咱们走,众手浇开幸福花。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