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宁英歌是广东省普宁市广为流传的一种汉族民俗舞蹈样式,迄今也有三百多年的历史,它被认为是扬正压邪、吉祥平安的象征,深受群众喜爱和推崇,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和社会基础。 普宁英歌约有四百年的历史。它起源于人民群众劳动之余喜习武 (学拳头),借以消除疲劳、健身壮体,后又在习武的基础上,根据宋朝梁山泊英雄攻打大名府的故事创编了"唱英歌",后代代相传,发展为南方汉民族优秀民间传统舞蹈。普宁英歌于2006年被评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08年作为“广东文艺奥运军团”代表队之一在北京天安门表演,为北京奥运会开幕营造了热烈气氛;2012年,第二次被国家文化部评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成为广东省27个荣誉单位之一。另外,普宁英歌曾应邀参加上海世博会展演;还曾先后代表广东省到北京、天津参加全国文艺汇演,誉载京华。也多次被中央电视台的《远方的家》《走遍中国》所专访。
英歌流派:
快板英歌
南山英歌是快板英歌的代表,也是普宁英歌中最闻名遐迩的一支。早在1953年,南山英歌代表广东赴北京参加全国首届民间音乐舞蹈汇演,当时杰出的老艺人陈瑞鹏,担任头槌,其后他还培养了大批英歌队员,作为英歌艺术的重要传承人陈瑞鹏已在数年前去世。1992年,南山英歌队应邀参加天津市“南开杯”广场艺术邀请赛,获得文化部等单位颁发的优秀证书,在1991年广东省岭南民间艺术汇演中,获得了最高奖金奖。陈来发说,那些老艺人们基本都已谢世,现的艺人中像陈书瑜等技术比较高超,其他人则各有所长。要学会英歌的基本动作和队形很容易,在手把手的指导下,几天就可以学会,但要真正领略英歌的精粹,则需要长年累月的训练。
中板英歌
泥沟英歌是中板英歌的佼佼者,是普宁英歌中最闻名遐迩的一支。其技艺精湛,频繁受邀前往港澳地区、广州、深圳、潮汕各城镇,为当地的节庆增添热闹气氛,非常受欢迎。
1953年英歌上县城表演受到好评。上世纪五十年代为了表示对五星红旗的热爱,创作了“五星闪烁”的阵法套路,受到华南歌舞团的称赞。曾在第一届世界女足锦标赛抽签仪式、中国旅游艺术节、澳门世界美食节等大型活动中大放异彩,同年12月,泥沟英歌又上省城,由中央电视台“东南西北中”制片组织天河体育馆拍摄了路套,浓缩提炼,在中央电视台播了5分钟。
泥沟村的张伯琪是最富盛名的中板英歌头槌(主角),在6月10日的非物质遗产日,受邀前往广州开会。 泥沟英歌队的领队张伯光向记者介绍了英歌艺术。67岁的张伯光十多岁开始便由叔父教导英歌技艺,他说村子里都是靠这种方式世代相传。张伯光从1959年开始,便担任英歌队领队,负责接洽外出表演事宜和训练新队员。他告诉记者,英歌表演按照天干地支的数字,以36、72、108为人数,分为前棚、中棚、后棚,其中前棚是最主要的部分,演员们分饰梁山泊的英雄好汉,用油彩画上脸谱,舞蹈演员手舞双木棒,边跳起威猛磅礴的动作,边敲击木棒发出节奏强烈的乐声。
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普宁英歌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普宁英歌”是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普宁英歌”兴起于明末清初,至今已传承三百多年。据有关史科记载,明朝末年,外江戏曾来普宁演出宋朝梁山伯好汉,乔装下山攻打大名府的汉剧。其中有唱有舞,表演动人,深为当地农民所喜爱,因而学习扮演,当时称为唱英歌,后来逐步将唱的部分删去而保留下槌舞部分。英歌舞的道具是圆形木制短槌。表演人数没有绝对固定,除队头玩蛇者外,舞槌的大体为16人、24人、32人、36人或者72人,可多可少,灵活机动。英歌舞者扮演的是梁山伯英雄好汉,所以,舞者脸部化妆是根据人物形象和性格特征而定。如头槌大刀关胜是红脸红须;二槌黑旋风李逵黑须满腮,倒钩;三槌花和尚鲁智深是个花点环须绿眼角怪样;四槌行者武松却描得英姿焕发、刚强无敌美男子;队头玩蛇的鼓上蚤时迂,脸上盘一条银环蛇。英歌舞者服装则与京剧中的“紧身短打”相似,上身坎肩,脚是人字形的裹腿。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