灌口部分村社地名趣谈(二)

家乡区县: 厦门市集美区

   东辉村位于笔架寨山与大坂山,山溪流之东,解放前称为东保,由于是靠山,早先曾叫“山兜”。
1955年时,由三房、寨内、下厝、施塘尾、欧厝垅、新厝内六个自然村成立第一个初级社,名为“金辉”初级社,后来改“保”为辉,就叫东辉了。
      东辉村文山社的取名,也颇费周折,原来很早以前,该村地处靠山,村民利用水利,装上了18架水磨,将自然村取名“磨山”,由于磨与墓在方言上同音,把磨山叫成了墓山,考虑书写的简便把墓山改为坟山,后来人们觉得“坟”字毕竟难听而不吉祥,干脆改为文山。
      东辉村三房社的取名又有一段来历,传说以前,从角尾来入居的林氏,生有三子。成家之后,兄弟不和各自分开居住,一房的入住寨内,二房的入住磨山,三房的则把住地取名为三房,三处总称为角尾林,1955年角尾林与石头厝、下厝合并为一个村小组,合称为东寨。
      东辉村九十九间又称新厝内,据说清朝年间有一秀才,家景宽裕,想兴建一座百间房屋,建到九十九间后,第一百间的房屋总盖不成,不是建了又倒,就是盖了就塌,连续多次,竟无法盖上第一百间,因此就以“九十九间”为名了,因为是在“金欧宫”之后兴建的,又名“新厝内”,1955年与欧厝垄合并,至今总称叫金辉。
      东辉村的欧厝垄,原该处有一间宫,名为“金欧宫”。附近有一垄荒地叫垅仔,扩建房屋时用上了荒地,就称为欧厝垄。
      东辉村施唐尾社,该社南侧有一个大池塘,据说池塘是属姓施的,后来张氏来塘边安居。建在施塘的尾端,故叫施塘尾。
      东辉村的吴厝是由吴姓前来开发建社,传说吴姓家族出了一个国公,人称吴国公,名声显赫,该社就以吴厝叫开了。
      东辉村新禾社是1964年,从坂头水库石兜自然村的移民迁入,位在施塘潭边,曾以石兜之石与施塘之塘为名,觉得“石塘”不尽人意,村民觉得新到此地,众人要和好,便取“新禾”为名。
      东辉村徐厝后,以前东辉村的田柄社有一个村落是徐姓居住,后来,从永春过来的庄姓落户定居在姓徐的厝后,他们就把自己的住处叫徐厝后。
      东辉村田柄社:田柄社原是田野一片,村社在田野上建起,“柄”与“片”方言音相近,人们则以田柄为名。
      东辉村美场社:据老人传说,很早以前,此地有一千多个伙灶(灶头),可见人口众多,田地广阔。当时村社居民都以种植水稻为主,米谷丰盛。有一次,下了几天大雨,泥泞路滑,村民难行,就以米铺路,得以“米场”之称,后来方言“米”与“美”同音,就改为叫美场。
      东辉村的上加墩和下加墩:该地原有很多山墩,地势有高有低,自然形成上、下墩之分,来此居住的村 民,则以上加墩与下加墩取为村名,1955年上、下加墩与田洋社合并为一个队,总称叫加墩,又因为村里有面积较大的石头谷埕,又有“石埕”的别称。

厦门集美专题链接:http://www.wutongzi.com/kan/fujian/jimei.html
个人能力秀主页:http://abc.wm23.com/wsapple

桫陌dai(2014-05-02)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