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龙戏
黄龙戏,
龙府广场
吉林省地方剧种,是农安县创作的地方戏曲新剧种,因农安曾是辽代有名的黄龙府而得名,黄龙戏产生之初,只有小生、小丑、小旦三行。后在实践中,充实了刀马旦、老生和老旦。音乐主要分生、旦、丑行当唱腔、表演及化妆、服装等基本上依照京剧的路子。黄龙戏诞生于1959年,以东北皮影戏音乐为基调,并吸收民间音乐而形成的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广泛群众基础的新剧种。1959年1月编演了大型剧目《樊梨花》,次年9月公演时获好评,1960年9月命名黄龙戏。
黄龙戏属地方戏剧种,因产生于古城黄龙府而得名。它的唱腔音乐以当地流行的“本地皮影”为基调,吸收了东北大鼓、太平鼓和民间小调的精华,融为一家,形成了独具特色和唱腔。黄龙戏四大剧目《魂系黄龙府》、《大漠钟声》、《圣明楼》、《摩托格夫人》曾多次在全国获大奖,也是其代表作。
二人转
二人转剧团连出好戏,多次在全省会演中获奖,吉林省首届二人转新剧目推广会在农安召开。1990年该团受省委宣传部、省计生委的委托,带着《盼儿》、《这事怨谁》等剧目到全省各地巡回演出,历时7个月,行程万里,演出185场,观众达35万人之多。
民俗
农安一带的习俗,既有关东的共性(关内汉族习俗与东北少数民族习俗的融合),又有当地的特点。东北地区流传一首“关东城,三宗宝,人参、貂皮、靰鞡草”的民谣。关东除有“三宝”之外,还有“三怪”:“窗户纸糊在外,十七八的姑娘叼个大烟袋,生个孩子吊起来”。
在饮食上,农安盛产谷子,当地人喜欢吃小米饭,尤喜用大白菜叶包“饭包”,也称“捧包”。农忙季节和腊月,家家淘黄米,蒸豆包。
在居住上,因当地多大风,又有渗水性能差的碱土,故民户多建土平房,春季用碱土抹房盖不漏雨,不怕风剥。1978年以后,部分土平房逐渐改成砖瓦平房。
在语言上,农安一带土话较多,“嗯哪”(是)、“夜隔”(昨天)、“不远遐”(近),被外地人称为“农安县三大乏”。
农安有一种较独特的活动,俗称“打单鼓”,也叫“烧香”。因为有病“还愿”叫“还愿香”;庆祝丰收叫烧“太平香”,迷信色彩很浓。解放后,这种活动基本杜绝,但单鼓有多种鼓舞形式,音乐“九腔十八调”,为群众所喜闻乐见,解放后文艺工作者利用单鼓有唱有舞的形式,编写新词,做为群众一种文娱活动,称作“太平鼓”。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