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线充电3

家乡区县: 呼和浩特市回民区

一个像夏天,一个像冬天

在消费市场上,生活小家电、3C数码和将要步入物联网的设备、电动车是使用无线充电的主力军。很多人最早接触无线充电恐怕是电动牙刷。但在当今移动互联网的时代,最重要的智能终端是智能手机。无线充电发展绕不开的,借以腾飞的,也是智能手机。谷歌一直都是无线充电的拥趸,NEXUS系列钟爱无线充电,最新的NEXUS 6,摩托罗拉出品,已经确认依旧会采用无线充电。美国最大的运营商Verizon公司也在积极推动,旗下的合约产品,除了iPhone和小部分机型以外,大都配备了无线充电功能。很多新款的汽车都新增车载无线充电技术,凯迪拉克、丰田、雷克萨斯、JEEP各有新款配备。还有在美国大行其道的Powermat,星巴克、机场、麦当劳等诸多公共领域都能看到他们的身影。

从智能厂商品牌看,LG在新旗舰G3上采用了Qi标准的无线充电技术(目前智能手机上普遍采用Qi标准,也不乏个例采用PMA的,例如ATT版本的Lumia 1520);诺基亚的机型自Lumia 920开始始终坚持无线充电;三星手机一直以成本控制见长,但是却仍然在双旗舰系列上保留着为无线充电预留的金属触点;预计2015年CES上发布的SONY Z4早早传出要在正式版本(索尼已经有机型在Verizon版本中使用无线充电)中拥抱这项技术了,看来要跟有碍观瞻的座充触点说声再见了;

APPLE和HTC则是由于金属机身的限制尚未采用无线充电的技术,但是前者对于无线充电的神往早已是公开的秘密了,早在2011年,苹果就申请过将iOS设备放置在计算机附近即可充电的专利,在2013年,又申请了一项类似专利——需要将设备放置在一个特定设备上,同期,又申请了利用Smart Cover保护套进行无线充电的技术专利,APPLE WATCH已经搭载上了无线充电技术。按照以苹果的创新力度和周期,见面不远。不过,就技术发展而言,苹果的作用相比起市场号召力还是逊色不少;但是安卓厂商能不能在苹果强大市场号召力的阴影里摆脱出来,在接下来爆发的无线充电普及浪潮中学会引导用户,教育用户,就看这些厂商如何“合纵”了。

相比于国际市场的暗流涌动,国内厂商的动作无疑更加保守。以小米为代表的一众主打性价比,在续航上的应对是采用电源管理更出色,制造工艺精度更高的处理器和增加电池电量,对无线充电的使用不在他们的考虑范围;以OPPO为代表的一众在将手机越做越薄上越走越远,对无线充电的不过OPPO营造了闪充的生活圈,倒是不失为另一种前瞻的选择;还有一众就是比较奉行“Copy2China”,始终向行业领头羊看齐。

高通为了解决智能终端的续航问题开发了快速充电技术,但这和无线充电是不冲突的。快速充电主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充电时长,二是应急性的电量使用;而无线充电的本质,一是实现无尾化,二是通用性。这两个特质,加上庞大的设备基数,这会是一个足以让所有公司都眼馋的大蛋糕(这恐怕也是各大身处上游的厂商对标准争执不休的原因)。

同时,无线充电又是分为发射器和接收器两部分,接收器内建于智能终端中,价格具有极大的影响力,所以晶片商在这方面花的心思远远超过发射器,现阶段已方法的多模接收芯片远多于多模发射芯片的。同时,发射器独立于智能终端之外,拥有着高附加价值的潜力,这也给消费市场留下了一个巨大的长尾市场。

根据isuppli的预计,到2015年全球无线充电行业产值将达到240亿美元。在国内市场,在接下来的几年内,发射器市场,也就是无线充电器市场,将会形成蓝海,越来越多的国际品牌开始使用无线充电,使用起来更加优雅的的无线充电将会像“双击点亮屏幕”那样让你一爱上就回不到从前。

商业推广必须要迈过的坎

无线充电的便利是建立在你连贯持续的使用习惯和设备的通用上,办公、出行、居家,无缝地使用,多种设备之间通用(这衍生出一个优势,那就是设备大部分时间维持在“自觉”的充电情境下),这就造成采购成本的高昂。如何转嫁消费者的使用成本,这需要交给市场先行者(多是有活力的创业公司)来发挥鲶鱼效应了。公共场合下布点是个突破口,这个是国外证明行之有效的突破口,但也只是突破口而已。怎么布,怎么维护,怎么运作,这都考验着无线充电厂商的操作能力。

首都机场目前在3号航站楼C座及D座(T3C、T3D)所有登机口附近均配备了无线充电桩,也将逐步普及到其他航站楼。这种充电桩包括8个传统充电格(内设带USB接口的国际通用插座和常见手机充电线)、4个无线充电格、2个平板电脑专用充电格。旅客在使用时,自助设置密码后将手机锁闭在充电格内,取出时只需再次输入密码即可(另外需要注意的是,此方案使用的是我国自研的iNPOFi技术,有潜力成为第四种主流技术)。如何和商家合作培养用户使用无线充电的习惯,才是整个行业面临解决的问题。

目前的商业推广存在一个问题,那就是手机上的接收器问题。要跑在市场的前头,不可必要的要在产品上有所妥协,比如第一款安卓手机G1,在当时云计算尚未成为主流的时候,安卓将信息从电脑导到G1上的操作就已经是用户用手机与谷歌的云端同步,然后再把电脑也和谷歌云端同步的形式。到了现如今,这种无线传输的方式比用数据线方便太多了。

无线充电也是如此,多数的手机在使用无线充电需要加装接收器。接收器就多种多样了,三星比较取巧,拆开后壳,将无线贴片上的触点对准预留的接口,盖上后壳就能使用了。而其他接收器(以背贴、保护套、插环等形式为主)不可避免的要占用手机的充电接口。那么问题来了,公共场所(咖啡馆、餐厅、图书室等)我能很愉快地充电,那么回到家呢,我又得换下接收器,改用线充,无线充电本是一种让人用起来不费力的优雅行为,这样反复折腾极容易破坏大众对这项新技术的好感。星巴克采用插环的形式,不用考虑适配不同机型,也解决了消费者充电难的问题,但由于PMA的小众,支持其他标准的手机仍需插上插环,同时,依旧需要拔进拔出,没有模拟出无线充电的使用场景,不能达到“忘记充电”的远景,只是为解决接收器问题的权宜之计。

真正的商业推广,需要强有力的理由去说服用户付出相当高的代价去购置几套无线充电器,来充分享受好处。这是无线充电推广过程中必须首先要迈过的坎。

其次,消费者心理问题。大部分人对无线充电概念的理解颇为遥远,充电过程类似WiFi。当得知手机仍然要放在一个无线充电器上,同时这个无线充电器仍需通过USB线连接电源时,普遍流露出一种失望的情绪。过高的心理预期对新技术的推广有一定的副作用。同时,消费者对无线充电所带来的辐射也有疑虑。以Qi标准为例,无线充电工作在对人体无害的低频非电离频率(110-205KHz),不需过多担心。正确的市场宣传必不可少。

最后,大众消费观的进步。简单的满足功能的实现已经不能适应越来越“挑剔”的消费者。而无线充电产品,基本都以功能实现为主,少有用心设计的。移动电源的色彩,智能手机的工艺材质已经证明了设计上的大胆追求,让人们更有欲望掏钱买单,设计在大众消费中的权重越来越突出,设计溢价也得到越来越多的人认可,无线充电器作为大众消费品,自然也需要出色的设计。

爱家乡(2014-12-11)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