屌丝文化是继无厘头文化、嬉皮士文化之后又一种迅速兴起的网络亚文化,它意味着中国人更多的获得了自己诠释生活的角度与权利。屌丝文化是种解构文化,既有自暴自弃的颓废,也有蔑视主流的骨气,以自嘲来消解正统,以降格来反对崇高。
“屌丝”所反映的集体焦虑,不仅是文化问题,更是当下中国社会问题的折射。有学者认为,“它并不是简单的青春情绪,而是现实社会矛盾不断堆积的征兆。”
当美国年轻人接过祖辈的反叛精神,面对金融资本的掠夺,走上纽约街头宣泄不满的时候(我们行吗),中国的年轻网民正在进行一场“语言狂欢”,从而逃避现实的压力。
有心理专家分析称,“屌丝”是焦虑情绪最突出的人群。他们当中很多人是从农村考上大学出来的,家里对他们有很高的期望,他们要买车买房。而在中山大学亚太研究院教授朱崇科看来,今日社会利益集团成形,大量中下层社会出身的青年挤不进上升通道。有评论认为,这些青年人是相对弱势的城市群体,在高收入行业,或许缺乏竞争力,但他们最缺的是社会资源和家庭背景。
屌丝文化是种解构文化,既有自暴自弃的颓废,也有蔑视主流的骨气。“屌丝”看上去轻薄而肤浅,却藏着双重嘲弄的意味:既是对自己缺乏资源、缺乏向上流动机会、日益边缘化的生存现状的嘲弄,也是对中国近20年来的主流品位以及成功学的嘲弄。“屌丝”不相信卡耐基也不相信李开复,他们甚至连自己也不相信。反抗主流品位与成功学的同时,他们形成了小人物的集体自我认同,有点像网络时代的阿Q,只是比阿Q更清醒。他们知道理想遥远、现实残酷,于是用逃避来忘掉理想的遥不可及,用自嘲来消解现实的残酷迷离。某种意义上,他们也可被视为古希腊犬儒在当代的WEB2.0版。
有人说屌丝文化是对拜金文化的一种抨击。屌丝没车没钱没房没相貌,相较于高富帅没有什么优势可如今拜金现象严重,对于屌丝们往往不能得到女性们的青睐。他们不能用999朵玫瑰来博红颜一笑,也不能用游艇名包来渲染浪漫气氛,面对这种劣势他们往往产生自卑心理,缺乏勇气,不敢去追求。所以他们的情感世界往往是一片空白,他们不是没有心仪的女孩,而是感到自惭形秽,觉得自己配不上她们。就像《青春期》中的汪小菲,对程小雨一见钟情,但又不敢追求,只能默默的守护她,永远站在她背后。看到女孩和别人在一起时只能默默感伤。在爱情中他们是懦弱的,他们只能在网上表达他们的失落和埋怨,也就形成了网络上用自嘲相互安慰的屌丝群体。随着“屌丝”文化的发展,“屌丝文化”诞生了,无论是自嘲还是哗众取宠,都是社会文化的进步。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