唤醒“老潼关”记忆

家乡区县: 陕西省潼关县

150余幅旧照片在中心广场展出 唤醒“老潼关”记忆
(见习记者: 王宪辉)昨日上午,由潼关县委、县政府举办的古潼关摄影展在渭南城区中心广场展出。据了解,此次影展围绕古城雄姿、古城风情、古关抗战、古城拆迁、古城遗址等五个方面,共有150余幅作品全方位、多角度的介绍潼关的发展变迁。
乾隆御笔题写的“第一关”的门额、陈诚所题写的“中流砥柱”牌匾、雪莱夫妇和战地记者卡尔在抗战期间的合影、贴在古城墙上的中华民国抗战示意图、三门峡移民告别家园……昨日,在区政府广场上所展出的150余幅珍贵的旧照片,重现了已经逐渐为今人所遗忘的灿烂古城,唤醒市民记忆中的“老潼关”。
“定格”的潼关记忆
“现在很多东西都没有了,剩下的也只是个遗址。收集这些东西真不容易,现在展出来也好,很多年轻人根本不知道历史上的潼关有多繁华。潼关是著名的关口码头,水路、公路、铁路交通都很发达,以前运煤都是从水上走。”一提起潼关的历史,63岁的张先生便情不自禁。
本次展出的150余幅珍贵照片,有的是外国战地记者拍摄的,有的是潼关人民精心保存的。这些照片内容丰富,既有雄伟壮丽的潼关古城风貌、也有优美的旧时风光;既有繁华的市井生活,也有抗战时期的军民风貌。通过这些图片,人们可以对近百年来潼关的历史变迁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地老鼠”车勾起儿时记忆
“你看,像这种‘地老鼠’车,现在基本都见不到了。农村有时候也有,但是跟从前的还是有很大区别。一看到这车,我就想起儿时的《上学歌》——来来来,上学来,大家一起上学来;去去去,游戏去,大家一起游戏去。”现年70岁的贺先生是地震局退休职工,他口中的“地老鼠”车,其实就是那时候流行的独轮车。
一位姓王的老先生指着一幅图片说:“当时我家就在这附近,后来要建三门峡水库,村上的人都搬走了。现在的模样已经和以前大不一样了,看到这些图片,我就像到了家门口一样,感觉很亲切,但是也很遥远。”
两位潼关老乡的“争论”
“东门已经不在了,南门的铁路桥好像还在,魁星楼也是重建的。西城门是被人为拉倒的,时间应该是1978年左右。”屈先生是地道的潼关人,原来在渭南市委工作,现在已经退休了。他对老潼关充满了怀念,因此向记者讲起记忆中的沧桑历史。
“哪是1978年?1978年都到改革开放了,西门被拉倒是‘文化大**’时期——1968年,你记错了。”听到屈先生对历史的“错误”解释,旁边参观展览的王先生打断道。王先生解释,自己也是潼关人,从以前的老区搬到了现在的新区。西门就在自己家门口,所以印象特别深刻。
当历史定格为一张张发黄的旧照片时,“老潼关”在我们的记忆中渐渐淡去了。正如活动的主办方在介绍活动的初衷时所说的——抢救古城、感受古城、宣传古城、发展古城,一次摄影展出正是一种呼唤与推进,让我们为之共同努力。

哎呦三三(2014-12-11)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