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琼剧

家乡区县: 海口市美兰区

  琼剧,又称琼州剧、海南戏,是中国海南省的民间戏曲艺术。琼剧是南方戏剧的其中一个支系,主要以海南话为戏曲语言,因此流行地域亦仅限于海南岛及两广之间。琼剧是当地的本土文化象征之一,相信已有一段颇长的历史,但实际起源时期却难以考知。琼剧起源的问题,至少可以归纳出四种观点:

(一)“模仿说”,其代表为《海南岛志》。其志曰:“戏剧之在海南,在元代已有手托木头班之演唱,来自潮州。明之初中叶,土人仿之,而土剧遂兴。”也就是说,琼剧是明初的海南人对流行于元代的木偶戏的模仿。此说其实是中国戏曲“模仿说”的翻版。先秦“优孟衣冠”和宋傀儡戏表演,都曾被认为是戏曲的起源。

(二)“外来说”,其坚持者多为琼剧老艺人。崖城老艺人范景乐说:“琼州土戏的前身是杂剧,来源于福建。崖州人过去称琼剧为闽南杂剧、琼州杂剧。”琼东老艺人李斗光说:“琼剧源渊于潮州的正音戏,后学潮剧才文戏唱琼音,武戏含官话。”在中国戏曲的起源问题上,也曾有人认为中国本无戏曲,是在汉代受到来自印度的梵剧的影响后,才有产生了中国戏曲。

(三)“土著说”,此说在琼剧界颇有影响。明确提出此说者,是著有《海南汉人戏剧概论》一文的岑家梧。他认为,琼剧起源于海南当地民间歌谣,是一种土生土长的艺术。拥护此说的较多,认为琼剧界流传的“无中板,即无琼剧”,就是此说的佐证。他们认为,作为琼剧的核心——“中板”先于琼剧,其源头为海南的民间歌谣。陈之也《琼剧史略》认为:“海南土戏产生后,根据海南语音的特点,对梨园戏音乐唱腔加以发行吸收了本地民歌小调、歌舞八音,甚至抛弃了曲牌,仅留滚调部分,由此逐渐显出地方色彩。”这就是说,先有海南土戏,然后才有土戏对梨园戏等弋阳腔诸剧的吸收改造。

(四)“宗教说”。不少琼剧爱好者都认为:“琼剧来源于道教”。这种观点其实是王国维的“巫觋说”。在《宋元戏曲考》中,王国维指出:“后世戏剧,当自巫、优二者出”。“巫与优之别:巫以乐神,而优以乐人;巫以歌舞为主,而优以调谑为主;巫为女为之,而优以男为之。”他还认为,戏曲与“巫”的关系要比与“优”的关系更密切:“巫觋之兴,虽在上皇之世,然俳优则远在其后。”“巫”,在《说文解字》中,被解为“祝也,女能事无形以舞,降神者也。”琼剧源于道教的观点虽然缺乏有力的论证,但决不可忽视。

这四种琼剧起源观,虽然都有一定的理由,但未必都很准确。正如中国戏曲的起源一样,琼剧的发生与形成也不能简单地归因于某一要素,而应从多元的文化背景中去理解诸种要素的影响和作用。其实,就在中国戏曲已经走向成熟的南戏时期,偏安一隅的海南岛仍然不知戏剧为何物。苏轼谪儋,用他凝炼的诗歌语言给我们提供了北宋的海南已有民谣和舞蹈存在的史实。苏轼诗云:“野老已歌半岁语,除书欲放逐臣回。”清人翁方纲有诗记苏轼离儋时的情景:“黎歌蛮舞祝公归。”“野歌”、“黎歌”和“蛮舞”,足以说明当时的海南只有歌舞而无戏剧。

海南有戏剧(木偶戏),最早也应在宋末元初。金兵南下和元朝建立,使躲避战乱的来琼移民剧增。在大陆移民中,不管道流浪江湖的木偶戏艺人。简单的道具,易于掌握的表演艺术,使木偶戏在海南岛很容易地落下脚来。木偶戏源于北宋时的开封,后流入临安,在南宋濒亡时又随江湖艺人漂泊到闽南,最后又经粤东,穿过琼州海峡,来到海南岛。当时流行于海南岛的木偶戏形态,如今已很难确知,但从今日文昌、琼山一带仍以木偶戏祭祖敬神和婚娶丧葬,可知当时的木偶戏也不外乎是酬神娱人。然而,当时的木偶戏与现在的海南木偶戏肯定不同。前者是宋元杂剧的一部分,而后者已是琼剧文化的组成,其语言唱腔、行当和锣鼓均与琼剧无异。

正是元代有木偶戏流行的事实,产生了琼剧源于木偶戏的“模仿”说。《海南岛志》论证说:“故今之土剧班,称木头班为师史。”琼剧产生以前,海南人祈求平安,主要是以载歌载舞的“傩”。“木头班”进入海南后,便代替了原始歌舞,成为海南人做“斋”的主要形式。由于戏剧的起源与宗教的关系极为密切,人们便误以为琼剧的师法对象是木偶戏。根据戏剧发生的规律,我们只能说,木偶戏对琼剧的生成有着重要的影响,但并不是本源。

liyahui(2014-12-11)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