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河东大地最高学府——河东书院的前世今生

家乡区县: 山西省平陆县

在山西文化教育史上,河东书院是闻名三个时代、经历四百二十三年的文化史迹中的一颗闪烁着的珍珠。

(一)

河东书院的建立是同一个美丽的民间传说连在一起的。
据安邑县志第十三、十四卷中《响当坟》记载:元末明初,有一百姓,善风水,世居运城以西。其子羡慕父术,屡求葬地,不答。直到其父病危,问之,乃曰:“恐怕你无福。可于我死后,抬棺至西北方五十亩地内,遍游之,绳断之处即葬地。见有铁冠者过,乃下葬之时。但殡后百日不能离家,则贵不可言。”言毕气绝。
子遵父嘱,在五十亩地内抬棺遍游,果然无故绳断,但铁冠者未至,不敢下葬。忽风云大作,盆雨倾注,适有行人头顶铁锅而过,遂欣然下葬。此后,子不出户庭半步。至九十九日夜,子忽思:“次日款待亲戚,酒礼未备。天明已足百日,当无妨忌。”于是,凌晨赶至运城。城门未开,便卧地等待。
此时,城内御史梦见有一白发者告曰,接驾、接驾,如此反复数次。御史惊起,开城门观之。只见一孝服者卧于城门之外。询之,不言。又问,子才实言相告。恰在此时,又闻城西北葬地鼓乐喧天,御史大惊。遂带兵马追其葬地,掘其墓穴。果真白气一道,直入云际。闪烁之间,似见乘马者多人升天而去。御史惊叫:“好险,好险,河东竟有这等风水!如果不是掘墓及时,我朝必将亡矣!”为此,遂在此地筑起“九峰山”、万岁碑和历代帝王祠等,意在镇压河东正气,破坏河东风水。
这个传说,虽无人考证,但传者甚多。于是,河东百姓便寄希望于这块“风水宝地”,期望在此地建造学堂,育出一批“秀才”、“举人”和“清官”来。

(二)

“兴学”的期望终于实现了:明朝正德九年(公元1514年)春,河东百姓通过集资这个方式,在这块“风水宝地”上建起了一座“河东书院”。
据《河东书院》碑记:“正德甲戌春,御史安阳张子仲修,巡盐河东,官吏革愆,商民胥悦。夜读书,昼诲诸河东生,乃从官师之请,作河东书院于路。于是,诸车人、店人、牙人愿献木石及力,诸工师愿献能,诸园薮愿厥植。乃选义士命理,乃筑堵周七十雉,乃作‘先门’三稳南面,北渡石桥,‘仪门’三稳,又北,‘讲经堂’五稳……”碑文告诉我们:当御史张仲修顺应本地官绅儒生,计划兴建学堂时,许多赶车的、开盐店的、做生意的、当经纪的,都愿意献出木材、砖石、钱财和劳力;许多能工巧匠愿意义务做工;许多务农种树养花的愿意献出土地、树木和花草。于是就挑选了几位正派的人士具体负责承办建校事宜。
河东书院坐落在运城西北五公里处,今大渠办事处院内。据县志记载,原面积较大,占地30余亩,有学田40余亩,坐北朝南。主要建筑顺着中轴线自前至后,其他建筑,两边对称。
从中轴线向北,前有先门、仪门、讲经堂,堂前台阶上建有卷棚,台阶旁栽着桐树、松树和苦槐。在堂的东西两边建有五间房舍,相向而对。东叫“崇义斋”,西叫“远利斋”,还有两个“碑亭”,分别在两斋的南端,面南而立。在斋的背后建有花墙,和仪门之墙相交。
仪门东边,有个“东号门”,是面南的。向北走,有“东上号门”、“东中号门”和“东下号门”。在它前边有三个号房,都是面南的。自这门转路登上台阶,都有树木夹阶陈列。台阶周围种着茨柏。在“仪门”西边,有“西号门”,是面南的。
沿“西号门”往北走,有与“东号门”规模体制一样的三座门,再北还有两个门,门前左右各种有树。五间面南的“退思堂”建在中轴线上的“讲经堂”之北。“退思堂”的北面,是“四教亭”,在堂东偏南下边的,是向西的“左曲房”,它后面是管文件人住的房子;在堂西偏南下边的,是向东的“右曲房”,它后面是勤杂工友住的房子。在西墙的西边有四排向东的小房间,叫“西蜂房”;在东墙的东边也有四排向西的单人住的小房间,叫“东蜂房”。
在中轴线上“四教亭”的北边筑有一座土木结构的楼房,称为“书林”(又名“藏书楼”)。楼上中间是祭祀三晋名贤的神堂,两旁是藏书的房间,楼下有个像块圆形玉石的水池,叫“环池”。池内种莲,还可划船,是个“天光云影”的风景区。
环池北是“乱石滩”。滩的北边是“九峰山”。山间中峰上建有“仰止亭”,便叫“仰止峰”。山东面叫“杏坛”,山西面叫“桃源”,山旁掘有砖井,叫“源头”,山下有四洞,可由前山曲折通往后山,洞叫“游仙”。“莲池”在山的后麓。山上怪石嶙峋,重峦叠嶂,树木茂密,云雾缭绕,左山叫“豹变”,右山叫“风鸣”。前人登临藏书楼,有“怪石攒成九叠屏,层楼上倚六符星”之句。
“环池”的东边是“石榴园”,建的亭子叫“日新”;西边是“葡萄园”,建的亭子叫“月种”。环池的东南和西南都设有水闸,东西两条水路,各流经蜂房、厨房、号门,流到方塘,两流又汇于石桥,两边方塘又可向北流,灌溉山后各个园林和百果园。
可见,整个书院门庭庄严、斋殿巍峨、讲堂宽敞、碑亭傲立、园林清雅、小桥古朴、环境幽雅、风景宜人,真可谓河东一绝。前人咏诗一首,生动地描述了当时河东书院的胜景:
胜地幽深草树新,
开先卜筑待居邻;
山连华岳环三晋,
水带黄河见七津。
剩有琴书期自得,
不妨鱼鸟月相亲;
诸莲径竹多风日,
坛杏宫芹与暮春。

(三)

河东书院的所有堂、斋、亭、园,不但布局讲究,风格清雅,而且一堂、一斋、一亭、一园,甚至一草一木、一山一水、一碑一石,都与儒家的教育思想连在一起,起到了“文以载道”的作用。
学生们进入“先门”,就想做个有道德的人;瞻望“仪门”,就会端正仪容;视碑石,就会使人对以后行为怀有惧敬之心;所建“松棚”,就是教育人永远向松树学习,以松为明,保持松树的风格;过“乱石滩”,意在使人勇于接受挫折和困难的考验;登上“书林楼”,就会使你不断攀登;“藉草园”内,棵棵小草装点大地,你就会想到只要对大家有贡献,即使做棵小草也很好。只要能像上面所说的那样,那你就可以心安理得地排除各种干扰而休息了,所以,“游息亭”建在后面。人生又很像各种树木花草,花开花落之后只有结成果实方有意义,所以“百果园”建在最后。
从此可见,河东书院的所有堂、斋、亭、园的建设与题名,不仅显示了它的用途、特点和内容,而且都具有深刻的含义,起到了文以载道的作用,使每个学生时时处处都能受到有益的启迪和深刻的教育,这充分体现了设计者和造物者的匠心与苦心。

(四)

河东书院自建成到停办先后经历了明朝、清朝、民国三个朝代,共423年,是原河东地区三朝最高学府。
据县志载:明万历八年,张居正奏毁天下书院,御史李廷观急改“河东书院”为“三圣庙”,才免遭劫难;万历十三年御史赵楷更名“崇圣馆”;万历十六年御史吴达可又更名“育才馆”。
清初恢复“河东书院”,清康熙十年(1671年)御史布舒熊一洒重修。康熙二十年御史黄斐再修;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由河东道吴匡将其改为“河东中学堂”;辛亥革命后,又将其改为“省立第二中学校”(1911年-1934年暑假);旋又改为“省立运城中学校”(1934年暑假-1937年)。1933年增设高中部,是一所高、初中具备的完全中学。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于10月间奉令停办。这时初中部已编至五十三班,高中部编至第五班。河东一带沦陷后,校舍被日军占据,后被焚毁。至此,三朝学府仅存“藏书楼”。其他建筑物已荡然无存,“九峰山”已成废墟,但假山、石桥遗迹可辨析。

(五)

河东书院是一座具有革命传统的学校。数百年来,英才辈出,人文蔚起。特别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后,学生运动更是风起云涌,为我党培养了一大批杰出人才。
早在辛亥革命时期,留日学生、同盟会会员景定成等就在安邑创办“教育会”,宣传革命思想,河东中学堂的学生颇受熏陶和启迪。同盟会策划起义光复运城的许多活动都以河东中学堂为基地,学生运动在我区萌发最早,为后来各个时期的革命活动孕育了革命种子,河东中学堂也成为当时河东的革命策源地之一。
1925年,中共太原支部派王鸿钧、崔锄人到运城发展党组织。他们深入二中开展学生运动,先是组织学生反对阎锡山盘剥群众的房捐税,后又成立了运城“涉案后援会”,支援上海“五卅运动”。在斗争中,学生祁金兰、乔子甲、王月春、冯天祥被吸收为中共党员,这是运城地区的第一批中共党员。
1934年暑期,“山西省立第二中学”改名为“山西省运城中学”。校名虽易,传统犹存。
校门两旁的墙上就写着这样一副楹联:上联是,滴自己的血,流自己的汗,自己的事情自己干,靠天靠人靠祖先,都不算好汉;下联是:悲人类的灾,悯人类的难,人类的疾苦共相关,爱人爱物爱世界,才是好青年。
学校制定的校歌歌词就是:“皇皇运中,历史悠长,四方学子负笈来,人文蔚起为栋梁。明理知耻,发奋图强,大家要忠勇,莫彷徨。负起时代使命,挽救民族危亡!”
在这种救亡图存的思想指引下,运中师生的思想更为活跃,他们成立了社会科学联盟;开展了反对会考斗争;发动了几次学潮;组织了“一二·九”游行;欢迎红军东征;举行悼念鲁迅活动;宣传西安事变情况;还成立了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运城地方队部;尤其是发动了声势浩大、震动全省的运中抗日学潮。
卢沟桥事变后,运中的救亡活动达到了新的高峰。河东一带流传着这样一首民谚:“要革命入二中,要敢干入师范!。”
在风起云涌的革命斗争中,从河东书院走出一批批高级人才。如,冯彦俊,曾任河东特委书记,山西特委书记;祁金兰,曾任河东特支干事会书记、夏县最早的县委书记;王迪康,曾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秘书长;任景龙,曾任四川省政协副主席,等等。

赵姣(2014-12-11)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