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东道情:弘道传情唱声声

家乡区县: 山西省平陆县

传唱于晋、陕、豫等全国各地的道情小戏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它自汉唐萌芽,及至清中兴盛,到新中国成立之初发展至巅峰。
上世纪八十年代,在晋南地区,道情红极一时,曾被作为我省地方小戏剧种备案存档;如今,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道情重新被关注和喜爱。
流布于晋南的道情,如今被称为河东道情,它的发展主要集中在永济一带,在长期流传发展过程中,因语言和伴奏、乐器上的不同,逐渐形成东西两个道情流派。东路道情,以永济县城东部卿头镇曾家营村及盐湖区长江府村(音)为代表;西路道情,以永济县城西边的韩阳镇双店村(包括王店、辛店、盘底、常胜、韩家庄)为代表,又称韩阳道情。
9月18日,在永济市韩阳镇双店村,记者见到了已年过花甲的张两省老人,他作为永济西路道情的传唱者,带我们走进了悠扬、婉转的道情小戏。

▲道情器乐——三弦。

源起道教

生于1951年的张两省是唱着道情长大的,虽然只有初中文化程度,但他自幼便拜于道情老艺人张子义(1910~1988)的门下,苦学至今、吟唱不息。
他说,道情起于古河东,曾流传于晋南一带黄河两岸和全国不少地方。其源于道教,原为道士传播道义又唱又吟的一种劝化形式,后来用一般民间故事作题材,用渔鼓简板来伴奏传唱,故又称“道曲”、“悟声”或“渔鼓道情”。
道教创立于东汉,盛行于隋唐,据《永济县志》载,唐时吕洞宾(永济永乐人,现属芮城)曾修道于中条山,常奏渔鼓、弹简板游唱各地。三洞神仙张果老(原永济张仙村人,现属临猗)也曾隐居中条山传唱。1987年永济县博物馆在蒲州发现道教始祖李耳一尊石雕,被省文管会选为赴日参展作品。在芮城县永乐宫唐代壁画中有道教乐班图和八仙图,图中有手持渔鼓者画图,和现在道情艺人所持乐器基本相同。
据此推断,道情很可能在唐代就开始萌芽,后经历代艺人的加工创造,特别是宋元时期诸宫调的影响,对道情的成熟和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把原来的“道曲”或“悟声”发展成为能够表述有故事情节的说唱艺术,逐渐演变为一种民间艺术。
道情最为特殊的当数乐器。除了三弦、笛子等常见乐器外,道情还有分分(碰铃的一种)、渔鼓简板等“独门乐器”,据传这些均源于道教八仙的法器。
另据民间传说,道情在汉唐时期即具雏形。汉张良曾借道情歌唱,云游各处以访志士。唐德宗时,吏部侍郎韩愈因直言犯上被贬边庭,行至边关,天降大雪,马不前行。此时正在终南山修行的他的侄儿韩湘子赶来,以道情说唱词句痛诉唐室昏庸,劝叔父入山归隐。从此道情流布于长安一带,畅行于黄河两岸。但因方言不同,曲调、唱腔也就各有所异,形成了各具千秋的地方特色。晋南河东道情就是其中一支别具风格的民间艺术。

清中兴盛

清代中叶,河东道情日趋兴盛,出现了道情班组,使曲目内容和演唱技巧都得到了丰富和发展,不仅说唱传统曲目,还有说唱时人时事的。据张两省老人介绍,相传,早在清乾隆年间,由于黄河泛滥,百姓无法生活,更交不起皇粮。无奈之下,永济县韩阳镇三家店村的张绪宽、张敬贤、李福山等道情老艺人,把灾情编成道情小曲,沿途演唱,赴京反映民情。到京城后连唱数日,皇帝得知,除免征皇粮外,还下令帮助百姓抗洪救灾,拯救了黄河沿岸受灾的黎民百姓。
清光绪三年(1877年),今盐湖区长江府村的李天才,将道情传播于河南省西部、陕西省和甘肃省的部分地区,为道情的传播和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抗日战争时期,河东道情受到了严重摧残。在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以张子义为首的韩阳道情西渡黄河,在陕西关中、甘肃东部地区仍然坚持活动,并编唱了《打东洋》等曲目,宣传抗日必胜,鼓舞群众斗志。而以李漠(乳名改娃)(1890~1977)为首的曾家营道情班则在晋南一带经常为群众演唱道情,除演唱传统曲目外,还编排道情小段揭露日寇侵华罪行。

 

赵姣(2014-12-11)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