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理工大学是一所以工为主,工理结合,工、理、文、管等学科协调发展的多科性大学。学校主要有两个校区,分别是主校区和王顶堤校区,另有华信软件等分校区,总占地面积181.07万平方米。现有本科以上全日制在校学生20205人。校训是“重德重能、求实求新”。
天津理工大学是一所以工为主,工理结合,工、理、文、管等学科协调发展的多科性大学,现有本科以上全日制在校学生20205人。学校现有校本部和主校区两个校区,分别位于南开区红旗南路东侧和红旗南路延长线两侧,校园占地面积180余万平方米,建筑面积48万平方米。
学校现有55个本科专业、39个硕士点、11个工程硕士学位授权领域,覆盖工、理、文、管等学科门类。拥有2个市级“重中之重”学科、5个市级重点学科、2个市级重点发展学科;建有2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4个市级重点实验室、3个市级人文社科研究基地、2个市级工程中心,与工业和信息化部软件与集成电路促进中心共建“微软嵌入式技术联合实验室”1个。学校现已成为立项建设的博士学位授予权单位,包括三个一级申报学科及两个支撑学科。
天津理工大学以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为己任,发挥多学科汇集交融的办学优势,从自身实际出发,秉承“重德重能、求实求新”的校训,确立了“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面向基层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的人才培养目标,坚持因材施教、因需施教,探索出多样化的人才培养途径。学校拥有一支结构合理、实力雄厚的师资队伍。在千余名专任教师中,具有副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者占46%;具有硕士以上学位者已占教师总数的67%。教学上实行学分制、弹性学制、主辅修制,注重对学生素质和能力的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育工程的全面实施,使我校本科毕业生的平均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0%以上,历届毕业生受到用人单位的普遍欢迎,在教育部组织的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获得优秀评价。
学校的科研水平稳步提高,承担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项目数逐年增多。年度科研经费1.45亿元,其中纵向项目经费增长93%;申请专利136项,获国家授权专利65项,出版高水平学术专著29部。教学研究也深入开展,在近年国家教学成果奖评选中,共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5项。
天津理工大学已与20多个国家的54所知名大学和科研机构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先后与加拿大、日本等国家的大学开展了硕士研究生和本科层次的合作办学,与加拿大魁北克大学合作培养出我国首批项目管理硕士(MPM),中外合作培养本科生项目的在校生达到1557名。与波兰密茨凯维奇大学合作,建立了孔子学院。
莘莘学子,天津理工大学正向你们敞开大门,愿你们能在这里圆大学梦,遂成才志。
学校发展
自21世纪以来,天津理工大学天津理工大学以服务天津及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己任,从满足天津市信息产业、新材料能源产业、现代服务业的发展需要出发,增设了信息安全、集成电路设计集成系统、材料物理、材料化学、能源动力系统与自动化、动画、工程造价等紧缺专业;在本科培养方案制订过程中,通过增设“专业设计”教学环节,较好地解决了“课程设计”与“毕业设计”之间的衔接问题,构建了由“课程设计——专业设计——毕业设计”组成的工程设计实践教学体系,强调工程类本科生必须具备设计创新能力、英语应用能力、通用管理能力。学校在教育部组织的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获得了优秀评价。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材料物理专业被批准为教育部高等学校质量工程特色专业建设点,工程造价教学团队被评为国家级教学团队,《工程计价学》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学校的科研水平稳步提高,承担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项目数逐年增多。年度科研经费1.65亿元;获国家授权专利102项、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5项、国家级教学成果奖3项,发表SCI、EI收录论文326篇。国家级、市级精品课程18门,国家级、市级教学名师8人,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12部,其中一部还被教育部评为普通高等教育精品教材。
学校按照“稳固基础学科,支持重点学科、鼓励新兴交叉学科”的学科建设思路,遴选出与天津支柱产业和新兴产业联系紧密并已具备一定优势与特色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和电子科学与技术、化学工程与技术5个学科、形成了3 2的重点建设格局,以争取博士学位授予权和进入天津市重中之重学科行列为目标,以点带面,进一步完善了学校的学科建设规划。为进一步提升科研水平,学校党委把引进、培养高层次人才和建设创新团队作为头等大事来抓,完善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引进高层次人才和紧缺专业优秀博士毕业生工作的实施办法》,制定了《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和优秀青年骨干教师选拔(或引进)培养工程实施办法》、《学术创新团队建设实施办法》,设立了引进高层次人才专项资金。学校领导还亲自带队到外地重点大学招揽高层次人才。学校聘请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月球探测首席科学家、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所研究员欧阳自远教授为名誉校长,聘请著名材料科学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赵连城教授为双聘院士,聘任徐玉如、解思深、简水生、王启明、王国栋、金涌等院士及李美成等一批国内外知名专家为客座教授或兼职教授。新引进了一天津理工大学
天津理工大学
批具有博士学位和高级职称的优秀青年人才。学校主动结合天津产业的重大需求,打破人员行政隶属界线,以学科联系为纽带,在重点学科领域组建了无机纳米半导体材料与器件、有机光电子材料与器件、智能计算与软件、复杂工业系统绿色节能控制理论与技术、高频通信器件、药物精细化学品研究6支创新团队。学校在研的国家级和省部级项目分别达到57项和327项,形成了历史上的高峰期。
天津理工大学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是学科建设的重要基础,始终得到学校党委的高度重视。学校一方面通过实施天津市“十一五”综合投资计划,进一步加强计算机视觉与系统、显示材料与光电器件、智能计算及软件新技术、光电显示材料与器件、复杂系统控制理论及应用、薄膜电子与通信器件等6个教育部和天津市重点实验室及天津市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投资与工程造价)建设,另一方面积极推进产学研结合,优化整合校内外资源,与企业及有关政府机构合作建设新的高水平科技创新平台。学校与中国移动天津公司、中兴通讯公司结成了产学研创新联盟,共同搭建新一代移动通信网络应用关键技术研究平台;与德国西门子公司合作建设了控制与传动实验室;与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建立了嵌入式软件联合实验室(研发中心);加入了科技部组织的中国维生素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与市发改委共同建立了天津市循环经济促进中心。
学校面向天津及滨海新区产业发展的实际需求,依托天津滨海·高校技术转移中心,向滨海新区的企业派出了41名科技特派员,深入企业开展咨询服务和技术攻关;分别与天津开发区、南开区、中环电子信息集团、天铁集团、天津百利机电控股集团有限公司等签订了全面合作协议,发挥各自优势和条件,建立研发基地、开展项目研究,并以项目研究和成果转化助推产业发展。如与天津仪表集团合作承担的“现场总线型智能化仪表及其成套系统的产业化”项目,2008年产值达到2.4亿元,实现利税7200万元;与天津市天发重型水电设备制造有限公司合作承担的“低水头灯泡贯流式水轮发电机组及其数字化励磁控制系统”项目,近三年创造产值12.7亿元,实现利税2.6亿元,市场占有率达到同类产品45%以上,曾获得天津市科技进步一等奖。
历史沿革
天津理工大学原名天津理工学院,1978年开始筹建,1979开始招收本科生。
1996年,原天津理工学院与天津理工学院一分院(原天大机电分校)、二分院(原天大分校)和天津大学冶金分校合并,组建新的天津理工学院。
2004年,经国家教育部批准,天津理工学院更名为天津理工大学。
2006年,学校在教育部组织的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获得优秀评价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