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资源编辑土壤
崂山土壤的成土母岩,主要是中生代花岗岩酸性岩类及喷发熔岩基性岩类,其母质有现代残积物、洪积冲积物、河流冲积物、河海相沉积物5大类。据1982年土壤普查统计,崂山山区内有棕壤、潮土、盐土3个土类,其下分7个亚类、12个土属、26个土种。
植被
崂山地处亚热带之终,北温带之始,又濒临黄海,故气候温和湿润,宜于南北各方多种植物在此生长或驯化繁殖。由于地形复杂,植物种类繁多,形成森林、灌木丛、草丛、沙生植物、盐生植物及农业栽培等多种植被类型。
水资源
崂山有拦蓄的地上水约3.17亿立方米,地下水约1.12亿立方米,扣去重复量0.93亿立方米,水资源总量约为3.36亿立方米。地表水主要集中在6~8月汛期,年际变化大,地区分布也不平衡。地下水由于各区域地形水文地质条件的不同,其类型分布及运动规律都有明显差异。第四纪松散层孔隙水含水组主要分布于山前、河肩地带,含水丰富,水质良好,开采方便。基岩风化构造裂隙孔隙水,由于局部残积层较厚,沟谷下切较深,形成下降泉,是著名的崂山矿泉水发源地。
矿产资源
崂山域内蕴藏大量花岗岩,另有少量白垩土及云母,其他矿藏甚微。明代黄宗昌《崂山志》中仅记有试金石、绿石、文石及五色石等。清代《即墨县志》则记有试金石、高山石、绿石、海绿石、五色石、田横岛石(可琢砚)、錾子石、墨晶、茶晶、紫石英、马蹄石。
水果
崂山种植水果的历史悠久,栽培史已逾400余年,尚存有200年生的梨树和100年生的葡萄。崂山的水果有7种、14属、377个品种。
野生动物
崂山山区的野生动物,大体分为兽类、鸟类、海洋生物类和淡水鱼类。据《元史》记载,古代崂山有虎,已绝迹。
清同治版《即墨县志》记载,清以前崂山狼较多,深山内白昼可见。1930年青岛市政府公布准许猎狩之野生动物有“野猪、狼、兔、狐狸、野猫、鼬鼠等”。1949年后,崂山的主要野生兽崂山
类有狐狸、野兔、獾、貉、黄鼬等。清同治版《即墨县志》记载,崂山有乌鸦、莺、鸠、雉、雁、凫、鸢、鹰、鸨、鸥、鹳、灰鹤、燕、布谷、仓庚、鸽、啄木、寒号、鸳鸯、鹊、雀、鹑等28种鸟类。1930年鸟类专家寿振黄对崂山的鸟类进行了系统调查,记载了鹊、雀、燕、雁等250余种。1983年崂山县鸟类自然保护区管理站对崂山的鸟类资源进行了调查,发现崂山共有鸟类230余种,隶属10目、30科、63属,其中食虫鸟86种、食鼠鸟17种。据1984年就225种鸟类进行的调查,计有留鸟15种、夏候鸟85种、冬候鸟18种、旅鸟107种。其中属国家保护的珍禽,一类的4种,二类的28种。另据野外调查统计,1986年途经崂山的候鸟多达300多万只,其中属国家保护的珍禽和猛禽多达50万只以上。
崂山海洋资源丰富,沿海鱼种约87科、155属、200余种。沿海15米等深线以内生物主要为贝类、甲类、软体类及藻类,共有310余种。
崂山野生淡水鱼类有4科、9属、9种。
野生植物
崂山山区植物分木本植物和草本植物两大类。
木本植物有72科、156属、328种和变种,多为自然野生,资源极其丰富。
崂山山区的杂草、野花等草本植物有900余种,其中以禾本科、菊科、豆科、藜科为常见品种。
药材
明代黄宗昌《崂山志》记载:“药材不下百余种,黄精、天门冬、苓术其最盛也。”清代《即墨县志》记述了63种主要药材的名称。根据1984年普查资料统计,崂山共有中药材681种,其中植物类药材153科622种;动物类药材50科54种;矿物类药材5种。探明崂山药材总蕴藏量达1120万公斤。
3名称演变编辑
“劳山”最早出自《诗经》“山川悠远,维其劳矣”、 《诗经·小雅·鱼藻之什》郑笺云:“劳劳,广阔”。但对“劳山”的解释也不尽一致。一说该山雄险陡峭,上下行走,非常辛劳,故称“劳山”。二说明末清初著名学者顾炎武考证,秦始皇到崂山时,劳民伤财,因此称为“劳山”。 《后汉书·逄萌传》、《魏书·释老崂山
志》、《魏书·高祖纪》、南朝梁弘景《名医别录》、唐《元和郡县志》、《齐乘》、清《一统志》沿用“劳山”。 “不其山”出自《汉书·武帝纪》。根据20世纪50年代考古学家王献唐在该山北部原始社会遗址的考古发掘,证实远古时期该山北部生活着“不族”和“其族”两个部落,地以族为名,山也以族为名,称不其山。《三国志·崔琰传》沿用“不其山”。
“劳盛山”出自东汉王充《论衡》。南北朝《四极明科》、未《太平寰宁记》、顾炎武《劳山考》沿用“劳盛山”。 “牢山”出自416年晋法显《佛国记》。一是源于当地人认为此山坚如磐石,驱之不动,为牢固之山,故称“牢山”。另一说法,中国古代星象学中认为天上的星宿和地上的区域有一种对应的联系,在三十六天罡星中,天牢星与此山相对,故以“牢山”名之。《魏书·地形志》、《新唐书·姜抚传》、《宋史·甄栖真传》、《金史·地理志》、《元史·释老志》、元《齐乘》沿用“牢山”。
“崂山” 最早见于659年《南史·明僧绍传》。明末黄宗昌修《崂山志》后,“崂山”一名崂山
逐渐被采用,。《神农百草》、《本草围经》沿用“崂山”,清黄宗昌修《崂山志》以后至今使用“崂山”。
“大劳山和小劳山”出自684年唐李贤《后汉书注》,书中把该山北部的一部分称为“大劳山”,把该山西南部的一部分称为“小劳山”,又简称为“二劳山”。唐杜佑《通典》沿用“大劳山和小劳山”。
“辅唐山”出自785年牛素《纪闻》,是唐玄宗时所改,时道士王旻受玄宗恩宠,南岳道士李华周恐玄宗贪恋世间乐事不再修道,于是劝王出京,王遂向玄宗提出到牢山炼丹的请求,玄宗准许,并改“牢山”为“辅唐山”。《太平广记》沿用“辅唐山”。
“牢盛山”出自979年宋《太平寰宇记》。
1209年邱处机始用“鳌山”,仅见于元、明两代的碑记。元代道教全真龙门派的创始人邱处机到崂山后,见崂山背负平川,面对大海,形同巨鳌雄踞于东海万里碧波之上,遂作诗:“陕西名山华岳稀,江南崂山
尤物九华奇,鳌山下枕东洋海,秀出山东人不知。”成吉思汗敕封邱处机为国师神仙后,令其掌管天下道事,众道奉师之意,称此山为“鳌山”。
综上,该山本名应为“劳”或“崂”,汉代称“不其”,晋及南北朝称“牢”,唐代又有“大劳、小劳”和“辅唐”之称,明、清两代以“劳”、“崂”为主,“牢”、“鳌”兼而用之,至近代才专用“崂”字。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