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礼仪民俗,是指人的一生从诞生到死亡各个阶段的礼节和仪式,包括生礼风俗、婚礼风俗、寿礼风俗和丧礼风俗,是最复杂和繁琐的民俗事象。
在青岛地区,婴儿出生后要举行“报喜”、“过三日”、搬满月”、“过百岁”等多种仪式,直到一岁生日过后,生育的各种程序方算结束。
在生育民俗中,传统的男尊女卑观念很明显,生男称“大喜”,生女称“小喜”。女孩报喜的时间要比男孩晚3天,关这喜蛋要比男孩少,礼仪也比男孩简单得多。
婚礼礼也是人生礼仪中的一个大礼,旧时权势人家结婚兴“六礼”,即纳彩、问名、纳吉、纳征、请日、亲迎。寻常百姓家礼仪虽从简,但也要经过说媒、定亲(下媒柬)、送日子、送嫁妆、迎娶等多道程序。
送嫁妆、迎娶往往成为有钱人炫耀门庭的时机,大操大办助长了铺张浪费风气。
在婚俗中,有不少封建迷信色彩,如合婚批生辰八字、看男女属相是否相克等。旧时“白马怕青牛,羊鼠一旦休;金鸡怕玉犬,鸡猴不到头”等说法不知毁掉了多少个幸福的婚姻。
建国后,实行新的婚姻法,过去的许多婚姻陋俗,如指腹婚、娃娃亲、童养媳、结阴亲、纳妆、一夫娶二房等已绝迹。但近年来,婚姻中的大操办之风仍很兴盛。
寿礼是为老年人庆寿的一种仪式。近年来,青岛人祝寿、过去日习俗盛行,但礼仪从简。
丧事是人生的终结,丧礼是人生的最后一次礼仪。民间对丧礼看得很重,往往不惜花费大量财力、物力来安慰亡灵。
过去青岛人实行土葬,葬礼程序繁多。如今,普遍推行火葬,丧事从简。有的将死者骨灰盒埋葬土中,说是“随土而安”;有的将骨灰撒向大海。
岁时节日民俗是按一年四季的气候变化和节气变换在民间形成的风俗习惯,是我国民俗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岁时节日民俗中传承着许多具有民族特色的节日。这些节日经过于百年的传承变异,已形成了各自不同的内容与特色。其中有反映生产的农事节日(立春、谷雨、石头节等);祭奠祖先、神灵的祭祀节日(中元节、寒衣节);追念民族英雄和名土伟人的纪念节日(清明节、端午节);祝贺喜庆丰收、阖家团圆的庆贺节日(春节、中秋节);还有属于游艺娱乐方面的游乐节日(元宵节)等。许多传统节日都伴有一个优美的神话传说故事,如乞巧节的“牛郎织女”、中秋节的“嫦娥奔月”、寒衣节的“孟姜女千里寻夫”等。
如今,一些大的全民性的节日,如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仍很受人重视;一些小的或地域性的节日,如五马日、人日、石王生日等已逐渐被人们淡忘。
建国后,形成了不少新兴的节日,这些节日有的是国际性的,部分为我国特有,主要有元旦、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五一国际劳动节、五四青年节、六一国际儿童节、七一建党日、八一建军节、九月十日教师节、十一国庆节等。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