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西湖:苏堤玩月(外四篇)

家乡区县: 惠州市惠城区

从廖承志同志题名的“惠州西湖”正门进去,一条笔直而又 宽广的长堤,便是著名的苏堤。
苏堤始建于北宋。这里原有“长桥”,但“屡作屡坏”, 湖两边的人来往非常不便。因此,贬官惠州的大文豪苏东坡倡议在此筑堤建桥。他带头“ 助施犀带”,还动员弟妇史氏捐出“数千黄金钱”。工程由“栖禅院僧希固”主持,先“筑 进两岸”为堤,再用“坚若铁石”的石盐木建桥,取名西新桥。堤桥落成后,东坡写诗描叙 了营造过程,还与百姓共同庆祝:“父老喜云集,箪壶无空携。三日饮不散,杀尽西村鸡” 。(均引自东坡《两桥诗并引》及“公自注”。西村,今惠州宾馆)后人为了纪念坡公的功绩 ,命名此堤为苏公堤,简称苏堤。
但有人却说,苏东坡因见侍妾王朝云落葬后第七天起连 续几晚“还魂归来”,给婴儿喂奶,浑身“湿淋淋”,“为了让朝云再也不用涉水,便解囊 助筑西新桥”。还说,因朝云葬了“风水先生找的宝地”,所以才能还魂,故她墓前的六如 亭,亦称还魂亭。其实,据东坡自云,堤桥落成于绍圣三年(1096)六月,而朝云死于同年七月,真是风马牛不相及。又朝云只在黄州生过一子,未满周岁便已夭折,何来“嗷嗷待哺的 婴儿!”这个传说经不起事实的推敲。它不仅宣扬了迷信,且贬低了坡公倡议筑堤建桥的意义。可是此说屡见于报刊,有人甚至“把它搬上舞台”。九十年代,更编进了正式出版的某 幼儿教材,这就不得不分辩了。
苏堤中的西新桥,整整经历了百年之后,即在南宋宁宗庆 元二年(1196)六月,知州林复改建为五孔石桥。以后,代有维修。
1958年将拆平湖门、大东门得来的砖石,加固了苏堤,由原来6米扩宽至11米。1983年用混凝土和花岗岩重砌了西新桥的桥身,桥长由30米增至33.1米,并增筑了1米高的桥栏;桥下仍为五孔,游艇可自由 进出。古堤新貌,蔚为壮观。
苏堤两岸相思拂水,杨柳舞风,树荫花影,宁谧飘 香,宛如一条绿色长廊横摆在平湖与丰湖之间。白天,放眼两湖之间,烟波荡漾,水光粼粼 ,倒映着孤山、塔影、朱楼、绿树、红花,偶尔几声鸟鸣,清脆悦耳,给长堤增添了几分情 趣。近观湖水,群鱼嬉戏,“喷泉”如洒。晚上,华灯初上,皓月当空,灯光与湖光月色相 辉映,富有诗情画意,景色更加迷人。清雍正年间,知府吴骞写诗赞道:
茫茫水月漾湖天,人在西湖千顷边。
多少管窥夸见月,可知月在此间圆 。
故称“苏堤玩月”,成为西湖八 景中的第一景。今人也有“多情更有东山月,笑伴游人入画图”(黄海蛟句)的描写。

 

tweety(2014-12-12)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