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西湖位于市区之内,是以山水风光、人文景观为主体的国家4A级旅游区,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核心景区面积3.2平方公里,水面积1.46平方公里。
惠州西湖是广东省第一批省级风景名胜区之一,历史上曾与杭州西湖、颖州西湖齐名。宋朝诗人杨万里曾有诗曰:“三处西湖一色秋,钱塘颖水与罗浮”,说的就是这三大西湖。有“海内奇观,称西湖者三,惠州其一也”和“中国西湖三十六,唯惠州足并杭州”的史载。当然,这三个西湖的出名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它们都曾经是宋代大文学家苏东坡被贬到过的地方。“东坡到处有西湖”,苏东坡给西湖留下胜迹,而胜迹更因东坡而倍添风采。
“西湖西子比相当,浓抹杭州惠淡妆”。如果说杭州西湖像浓妆艳抹的西子,惠州西湖则是聪慧秀气、粉黛不施的“苎罗西子”。其特点是山川秀邃,幽胜曲折,浮洲四起。古色古香的亭台楼阁隐现于满湖的红花垂柳之中,数以千计的鸟儿飞穿于湖光山色之中。处处为景,步步有情,有“五湖六桥十六景”之称。其中最负盛名的当数“玉塔微澜”。位于平湖西山之巅的泗洲塔俗称雁塔,也叫僧伽塔,是唐中宗为纪念西域高僧僧伽大师而建。登塔览胜,湖光山色,九曲回廊,湖中之城,城中之湖,可尽收眼底。
历代有以苏东坡为代表的四百多文人墨客踏足惠州西湖,留下许多人文胜迹,每一段历史、每一个故事,都凝固在了西湖的石碑石刻之上,浓缩在西湖两岸长堤及孤山小岛的一景一物上,值得细细品味。
“五湖六桥十六景”
五湖:平湖、丰湖、南湖、菱湖、鳄湖;
六桥:拱北桥、西新桥、明胜桥、圆通桥、迎仙桥、烟霞桥;
十六景:玉塔微澜、苏堤玩月、象岭云飞、榜岭春霖、留丹点翠、花洲话雨、红棉春醉、荔浦风清、西新避暑、孤山苏迹、花港观鱼、飞岭揽胜、芳华秋艳、丰山浩气、南苑绿絮、准堤远眺
苏东坡
即苏轼(公元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少时博通经史,于宋仁宗嘉佑二年(公元1057年)中进士,深受欧阳修赞赏,名满京师。但在北宋激烈的变法运动及新旧党争的政治漩涡里,屡遭贬谪,先后贬至黄州、惠州、儋州,最后病死于常州。他生前曾经叹曰:“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苏东坡共留下2700多首诗、300多首词以及卷帙浩繁的散文,并在书法、绘画、饮食、医药、禅学等方面也有极其丰硕的建树。
寓惠期间,苏东坡虽无实权,但仍上下奔走,为人民做了许多好事。他遍游惠州,屐痕所至,光彩顿生。写下了四百多篇诗文,凡有诗句出处,皆成一景。他用锦绣文字点亮了惠州的精魂,在惠州的文化史上留下了辉煌的一笔。
苏堤
横亘于平湖与丰湖之间,起于闹市区的西湖东大门(平湖门),止于西山脚下,长数华里,诗云:“苏堤如带五千尺”。堤上有西新桥,桥下可通游艇。始建于宋绍圣三年(公元1096年),迄今已有900多年的历史。
解放后,砌石加宽堤面,两旁广栽相思、垂柳、小叶榕。漫步其上,放眼湖中,洲渚浮碧,朱楼隐现,波光潋滟,花艇游弋,华灯水影,玉塔微澜,湖风戏月,山色含黛,好一派西湖风光。
苏堤的由来
相传苏东坡爱妾王朝云辞世后,葬于孤山,留下婴儿没奶吃,整日啼哭。一晚,东坡卧床待眠,蒙胧中忽见浑身湿透的朝云给儿喂奶,便问:“为何全身皆湿?”答是涉水所为。东坡听后深为感动,又想起民众涉水过湖,多有不便,于是资助栖禅寺僧人希固筑堤修桥。竣工时,惠州官民设宴庆贺,东坡有诗记云:“父老喜云集,箪壶无空携,三日饮不散,杀尽西村鸡”。后人为纪念东坡,遂将长堤命名为“苏堤”。
泗洲塔
泗洲塔始建于唐中宗年间,明代嘉靖42年(公元1584年)塔毁,明万历初改建为亭。万历46年(公元1618年)又重建为塔。
据传唐代龙朔年间,西域名僧僧伽大师来中国,后在长安圆寂,唐中宗为他在泗洲建塔。于是,各地仿效泗洲建僧伽塔,故称为泗洲塔。宋代苏东坡谪居惠州时,称此塔为大圣塔,又称玉塔,有“一更山吐月,玉塔卧微澜”的诗句。明月东升,晚烟薄窄,微风舒波,塔影卧其间,曰“玉塔微澜”。每当夕阳西下,“倒影入湖塔影长,湖光袅袅动斜阳,不知自起浮图日,几度金乌下复翔”,名曰“雁塔斜晖”。
此塔重建至今,已有380余年历史,是惠州现存最古老的建筑物之一。清朝光绪年间,塔顶遭雷击,损坏一角,直至1955年才得以修复。尔后,又几经修葺,加固外墙,粉刷塔身,修补塔顶,加铺楼面,使这一古老的建筑物焕发青春。登塔赏景,意境清新,每登一层,视野开阔一些,东、南、西、北,景色各异。登上绝顶,惠州全景美不胜收,“玉塔鸟瞰”不失为西湖一景。
朝云墓、六如亭
朝云姓王,字子霞,钱塘人,苏东坡侍妾。她随东坡贬居惠州,宋绍圣三年(公元1096年)病故,时年34岁。东坡《悼朝云》诗序云:“绍圣元年十一月,戏作《悼朝云》诗。三年七月五日,朝云病亡于惠州,葬于栖禅寺松林中,东南直大圣塔。”墓由栖禅寺僧人筑亭覆盖,名为“六如亭”。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