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啖荔枝三百颗,惠州太守如虎狼

家乡区县: 惠州市惠城区

老圃在博文《王朝云三难苏郎》介绍了苏东坡与王朝云新婚之夜的风流事,有朋友认为这是瞎编的,说你怎么知道这是写王朝云呢?这首词是这样写的:
冰雪透香肌,姑射仙人不似伊。濯锦江头新样锦,非宜,故着寻常淡薄衣。 暖日下重帏,春睡香凝索起迟。曼倩风流缘底事,当时,爱被西真唤作儿。(苏东坡《南乡子·有感》)
这首词的典故老圃在《苏东坡爱谁惹谁》一书中考证过。读过苏东坡诗词的人都知道,“冰雪香肌”、“姑射仙人”在苏东坡诗词中都是指代王朝云的,但仅知道这些还不足以说明新婚之夜的浪漫,“曼倩风流缘底事,当时,爱被西真唤作儿”才是那种浪漫的情节。
“曼倩”是谁呢?是汉武帝时期的美男子东方朔的字,当时女士们以东方朔的高大威猛而倾倒。最重要的是“唤作儿”的西真,西真即西王母,东王公的老婆,东王公与西王母的故事最早出自东方朔的《神异经》:“东荒山中有大石室,东王公居焉。(东王公)长一丈,头发皓白,人形鸟面而虎尾,载一黑熊,左右顾望。恒与一玉女(西王母)投壶,每投千二百矫。”很显然,苏东坡将自己比成东王公,将王朝云比成西王母了。
西王母是不是暗指王朝云?据(宋)王明清《玉照新志》和泰州史料记载,北宋时期,泰州个神女王纶,有神人赠给她两首诗和书画,诗中有“西真不翦天外花”句,所以自称西华宝懿夫人(王西真)。王纶字子霞,王朝云的字也是子霞,词中的“西真”不正是王朝云吗?
苏东坡的诗如果单从字面上解释,往往只是表层含义,如苏东坡
《食荔支二首》之二,从字面理解,是描写广东惠州四季如春,瓜果常有,所以苏东坡表示永远做一个惠州人,因此这首诗常常作为惠州的骄傲而加以引用,实际描述什么内容呢:
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
日啖荔支三百颗,不妨长作岭南人。
“四时春”典出潮州太守韩愈《感春四首》之二:“皇天平分成四时,春气漫诞最可悲。”“屈原《离骚》二十五,不肯餔啜糟与醨。”韩愈取典于屈原《渔父》:“渔父曰:‘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啜其醨?’”
“卢橘杨梅”表义典出(汉)司马相如《上林赋》:“于是乎卢橘夏熟,黄甘橙楱,枇杷橪柿,亭奈厚朴,梬枣杨梅,樱桃蒲陶,隠夫薁棣,答还离支,罗乎后宫,列乎北园”。实出苏东坡《真觉院有洛花花时不暇往四月十八日与刘景文同往赏枇杷》:“魏花非老伴,卢橘是乡人。”回忆自己在杭州做太守时的情景。“次第”最早见《战国策·韩策一》:“子尝教寡人循功劳,视次第,今有所求,此我将奚听乎?” 这里典出白居易《三年除夜》“以我年最长,次第来称觞。七十期渐近,万缘心已忘”和韩愈《落齿》:“今来落既熟,见落空相似。馀存二十馀,次第知落矣。”意思是人都往七八十岁上数了。
“不妨”典出白居易《别种东坡花树两绝》:“二年留滞在江城,草树禽鱼尽有情。何处殷勤重回首?东坡桃李种新成!”“花林好住莫憔悴,春至但知依旧春。楼上明年新太守,不妨还是爱花人。”元和
十五年,白居易为南宾(今重庆石柱县)太守,在南宾西南隅建置荔枝楼,作《荔枝图序》。苏东坡曾途经南宾,作《屈原塔》:“南宾旧属楚,山上有遗塔,应是奉佛人,恐子就沦灭。”
“长作”典出(唐)卢照邻《行路难》:“寄言坐客神仙署,一生一死交情处。”“但愿尧年一百万,长作巢由也不辞。”“巢由”即巢父和许由。《汉书·薛方传》:“尧舜在上,下有巢由。”相传皆为尧时隐士,尧让位于二人,皆不受,因以指代隐居不仕。卢照邻,字升之,自号幽忧子,幽州范阳(今河北涿州)人,与王勃、杨炯、骆宾王为“初唐四杰”,由于长期病痛的折磨,卢照邻投颍水而死。
诗中“日啖”的“啖”很有意思:惠州地区的“吃”说成“食”不是“啖”,“啖”也不是北方的用语,苏东坡为何用“啖”代替“食”,而且日啖“三百颗”?原来,全唐诗中有太守诗《讽刘炎索贿诗》:“未到桃源时,长忆出家景。及到桃源了,还似鉴中影”和刘炎《被按自悔诗》:“早知太守如狼虎,猎取膏粱以啖之。”“日啖荔枝三百颗(10斤左右)”岂不是如狼虎一般?
首句写潮州太守,次句写杭州太守,三句写桃源太守,尾句写南宾太守,几位太守比清廉,惟桃源太守“如狼虎,猎取膏粱以啖之”,这是为何呢?苏东坡在诗叙中说:“惠州太守东堂,祠故相陈文惠公,堂下有公手植荔支一株,郡人谓将军枝。今风大熟,赏啖之余,下逮吏卒,其高不可致者,纵猿取之。”
陈文惠,名尧佐,字希元,号知余子,文惠是他的谥号,曾任潮州太守,故有“四时春”一典。陈尧佐快到70岁时做了宋仁宗时宰相,惠州太守名叫詹范,年纪比苏东坡大几岁,近70岁,所以诗中用了“次第”一典。苏东坡是被贬到惠州的,所以诗中用典将屈原与自己相比。
苏东坡来惠,詹范曾给予热情接待,苏东坡也对此感激不尽,但詹范不关心民情,政绩平平,如惠州瘟疫,白骨累累,詹范毫不关心,直到苏东坡到惠州后,几次干预才将那些白骨掩埋。老百姓穷得没有饭吃,连苏东坡也要用白薯(类似红薯,多吃有瘟气)充饥,官府却“纳秋米六万三千余石,而漕府乃令五万以上折纳见钱”,“二斗已上,方纳得一斗。
苏东坡来惠州时,皇上下令要他不得干预惠州政事,看到这些情况后,他冒死写信给表哥程正辅,由程正辅将惠州的事上奏,皇上才下旨减免科税,但惠州官府抗旨不遵,苏东坡再次写信将这件事告诉程正辅,在程正辅的干预下,才有所制止。
荔枝熟后,惠州太守请苏东坡食荔。老百姓没有饭吃,太守府却养猿(猴子)上树摘荔枝,“其高不可致者,纵猿取之”,看到这些情况,试想苏东坡有何想法?
原来,此诗用“日啖荔枝三百颗”和“长作”的典故,是在嬉骂惠州太守詹范“早知太守如狼虎”,不如投水死去的好。
苏东坡干预惠州政务,就是抗旨,也因此得罪了惠州的官员,加上另外的几个原因,所以苏东坡又被贬到海南去了。

tweety(2014-12-12)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