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出转型升级,着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1、持续壮大先进制造业。一是夯实工业发展基础,新增100家规模以上企业,培育东南汽车等3家企业产值上百亿,冶金建材行业达千亿规模。进一步扶持中小企业发展,抓好扶持小微企业政策的推进和落实工作,积极帮助企业开拓市场。二是加快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培育发展高端装备制造、生物与新医药、新能源、海洋工程装备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支持纺织服装、机械装备、冶金建材和轻工食品等行业应用信息技术软件产品。推动中国联通云计算产业园基地、中国移动福建数据(云计算)中心、福顺微电子8英寸集成电路芯片生产等一批项目落地建设。三是积极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不断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培育100项以上产学研用合作重点项目,认定20至30家市级企业技术中心。推荐3至5家重点企业申报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8至10家申报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四是强化载体建设,加快建设海西高新技术产业园、闽台(福州)蓝色经济产业园、台商投资区、临空经济区等以高端研发、科技孵化、先进制造和总部经济为主体的高新技术产业聚集区。
2、提升现代服务业水平。一是积极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大力培育现代物流业,扶持一批集运输、仓储、配送、信息为一体的现代物流企业,加快海峡钢贸城(一期)等区域性大型物流园区及批发市场建设,推进福州港区和保税物流园区、出口加工区整合联动。鼓励发展服务外包、中介代理、金融保险等服务业,争创“中国服务外包示范城市”。二是进一步提升中心城区高端服务业。发展“两江四岸”高端服务业产业带,着力打造楼宇经济和总部经济,推进海峡电子商务产业基地、福建盛荣(福清)电子商务和现代物流园区建设,力争“数字福建”产业园落户我市。继续深化鼓楼区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工作,以完善服务业统计制度和楼宇经济标准化建设为着力点,推动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创新突破。加快开发建设海峡金融商务区,推动金融机构入驻,启动组建我市电子商务产业创业投资基金。发挥“5·18”、“6·18”的影响力和福州海峡国际会展中心的作用,整合会展资源,培育各类会展。三是加快培育休闲旅游等新兴服务业,推动旅游业与文化产业、创意产业、游艇产业协调发展,做大闽都文化、温泉养生、休闲度假、生态旅游等旅游品牌,创建鼓岭国家级旅游度假区,进一步提升三坊七巷、马尾船政景区文化品味和管理水平,积极争创国家5A级景区。开辟白马河、晋安河内河游观光线,初步形成“船游福州”特色旅游产品,大力推进桂湖温泉、东雁文化旅游综合体等一批高端旅游综合体建设和旅游片区开发,打造海西重要旅游目的地。
3、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一是加大农业生产投入,提升水产、畜牧、果蔬、食用菌、茶叶、花卉、竹木等农业主导产业发展水平。做好罗源湾养殖区转移工作,积极扩大湾外大型网箱养殖,发展浅海养殖和远洋渔业,确保水产业稳定发展。继续加快农业规模化、标准化建设,推动设施大棚蔬果种植,食用菌工厂化栽培,规模化、标准化畜禽养殖,建设优势农产品生产基地。按国家创建生态县(市)区的要求,加快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或产地认证。二是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坚持“强龙带动”工程,力争今年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总销售收入(含交易额)比增100%,产值亿元以上企业超过100家。探索发展多种形式的新型农民合作组织和多元服务主体。三是大力发展特色农业、设施农业、生态农业、休闲观光农业等高附加值新兴农业,完善都市现代农业布局,重点打造“沿江”、“滨海”、“依山”、“戏水”等四大都市休闲农业聚集带,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4、促进海洋经济发展。一是着力构建“一带一核两翼四湾”的海洋开发新格局,积极引导工业项目向罗源湾、江阴两大港区为重点的南北两翼集聚,加快江阴海港新城、罗源滨海新城建设。二是全面启动闽台(福州)蓝色经济产业园区建设,加快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打造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集聚区和两岸海洋经济合作交流重要平台。加强与在榕高校、科研院所中的涉海科研机构合作,推进海洋技术创新平台、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中心等建设。积极争取国家和省政策、项目、资金等方面的支持,整合涉海资金,积极发展海洋装备制造、海洋生物医药、海水淡化、滨海旅游等海洋新兴产业。三是加快罗源湾、江阴港等煤炭储备中转基地建设,延伸发展煤炭、石化中下游产业。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