柘荣乌米饭

家乡区县: 福建省柘荣县

乌米饭----香软可口
乌饭,又名乌米饭,是用乌饭树叶之汁浸黑的糯米蒸成的,乌黑发亮,清香扑鼻,别有风味。每年农历三月三,柘荣的魏、孔、刘等姓人都有蒸黑饭的习俗。

乌饭的由来:

黑饭之由来久矣,古称青精饭、乌饭、青飠迅饭、南烛饭,是一种民间食疗食品,流俗于江浙皖赣两湖等地,原料多用乌饭树叶或南烛叶,抑或有用杨桐叶的。青精饭最早见于晋陶弘景的《登直隐诀》,开始只是道家炮制服食的方剂,作为“辟谷”的方法,传说久食不饥,身体轻健,延年益寿。唐代陆龟蒙诗曰:“乌饭新炊莼臛香,道家斋日以为常。”杜甫《赠李白》诗云:“岂无青精饭,令我颜色好。”《本草纲目》记其作法,浸、蒸、曝反复多次乃得。又记载:“乃仙家服食之法,而今之释家多于四月八日造之,以供佛耳。”可见也列为佛家食品。
乌饭树(Vaccinium bracteatum Thunb.),为杜鹃花科植物。常绿灌木,叶互生,革质,卵状椭圆形至狭椭圆形,长3-6厘米,边缘具稀疏尖锯齿。总状花序腑生,花白色,多数。浆果球形,成熟时紫黑色,直径约5毫米,萼齿宿存。花期6-7月。柘荣乌饭树开花结子甚少见,类似的植物有一种土名“糗子”,叶略小,每年霜降后遍山果实累累,儿童争相采食之,其幼叶不能染乌饭。又一种土名“乌饭芦”,叶略呈纸质,全株有毛,或误用其幼叶染饭,色呈浅红,亦不可用。

乌饭树叶,性味酸甘平,功能益精气,强筋骨,明目止泄。《本草纲目》言其“止泻除风,强筋益气,久服轻身长年,令人不饥,变白祛老。”(按:《本草纲目》称为“南烛木叶”,古人常将南烛叶与乌饭树叶混称,据所描述的性状,实为乌饭树叶。)所以其染制的黑饭就成了很好的食疗食品了。
乌饭的制作:

柘荣黑饭的染制方法不复杂但风格殊趣,首先上山采摘乌饭树幼叶(老叶染色效果差,秋冬权用之) ,后洗净,捣碎,用泉水浸一宿,滤去渣。以此乌汁浸糯米一宿,染黑为度,有一特殊民俗在米中插入一把生铁制菜刀。再将糯米捞起,入木甑蒸熟,倒出待凉即可。然后用这黑饭为原料,或鲜吃,或热炒,或炒咸,或炒甜,配料有肉末、鲜菜、香菇、虾肉、蜜枣、葱叶等,还有加枸杞、潞党、杜仲等加工成药膳的。柘荣黑饭蒸出时已是色泽鲜亮,别有清香,入口甘爽,一去糯米之粘腻,嚼之齿颊生津,咽之余味不绝。再按不同口味加辅料精炒,色香味尤独到,益令人垂涎。加工成药膳的,更是食疗保健之佳品了。

黑饭的由来:

柘荣黑饭的由来,已不可考。根据它只是魏、孔、刘等少数几个姓人过三月三(寒食清明前后)的节俗,推测黑饭是唐末至宋初间随来柘祖先而带来的习俗,据魏氏西源族谱记载:“寒食登山祭墓,百无禁忌,遵祖训也。晚近有择期择吉而祭者,以南天烛叶制青精饭,俗谓乌饭,或用秫米制糍团……”黑饭乃是用于清明寒食间祭祖之物。后来因黑饭清香可口,不伤脾胃,且具食疗功能,逐渐演变成一种地方风味小吃。1991年3月,宁德地区工商局、个体劳动者协会举办“闽东风味小吃展评”,柘荣黑饭还获得优秀奖。

魏杰(2014-12-12)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