峄阳牛山孙氏宗族是枣庄市乃至苏、鲁、豫、皖临界区域较大的族群之一,其始祖于明永乐初(1403年至1416年间)由山西平阳府(现临汾市)迁居山东峄县牛山南麓(现枣庄市薛城区周营镇牛山村),至今已逾600年,藩衍24世,族众48万余人。
牛山孙氏历史文物保护成就斐然。“孙氏宗祠”是鲁南苏北唯一保存完整、规模较大的古代宗法章制建筑。宗祠始建于明弘治元年(1488年),初为草堂,清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重修为庙,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扩建为规模祠堂,依从太原中都(平阳)孙氏堂号为“映雪堂”。孙氏祠堂虽历经战乱,经世代族人守护仍完整如初。2006年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准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为保护这一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牛山孙氏历史文化研究会倡导族人对宗祠进行保护性修缮,修整恢复了宗祠广场、祖林牌坊等多项历史遗迹原貌,成为当地古迹游览景点之一。
牛山孙氏历史文化积蕴深厚。数百年来持续开展以修谱为主体的族群建设活动,年年进行以宗祠祭祀为主体的文化道德教育活动。家乘初创于清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历史上曾七修谱牒,先后排定从12世至51世的40字辈序:“毓肇葆承茂,景晋钟启延。秉则淑以慎,昭虔尚新传。桂兰德裕厚,光辉业继先。繁盛恒思本,运华树正廉”。使全族世系分明,族脉清晰。每年春举行祭祖大典,宗祠成为传承孙氏文化、维系宗族团结统一的中心。世代族人谨遵祖德祖训,以勤奋耕读为本,以仁义孝悌立身,公正和谐处世,涌献出诸多报效中华民族的仁人志士,更有获清乾隆亲赐御碑表彰者、“任大夫之职者,罗将军之封者”。乾隆四十三年,峄县令张玉树为宗祠题赠“恪遵世德”的匾额,以褒扬良好家风。尤其在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事业的斗争中,牛山孙氏宗族作出卓越贡献,仅淮海战役一役,牛山孙氏奉献祖林古柏树760余株5000立方,抢架韩庄运河铁路大桥,孙氏子弟666人捐躯荣登上淮海战役纪念馆烈士名录。
牛山孙氏家族修谱简述
牛山孙氏一修族谱竣工于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当时家族不仅家资丰实,而且人才济济,有乡饮大宾,有廪生、增生、附生、武生,有恩贡生、拔贡、岁贡,有国子监监生,有考职的,也有未考职的。阖族二百二十七户,八百余人。六世、七世支祖有的出业外居,“聚族以处,祖居莫能容,星罗棋布,散业各天,互失联系。”导致名讳重叠,卑犯尊讳,已经出现了颠倒无序的苗头。撰修族谱不仅十分必要,而且也具备了条件。六支二房九世岳,三支四房九世益揄,六支长房九世坦、迅、迤,四支长房九世雨,长支长房九世鹏程,长支四房峄首倡,六支长房八世献典等附和。谱务分工,七修谱中已有详载。
一修族谱资料翔实可信,峄祖在重修谱序中称:“我祖以前六世草系授峄,命序成册,时峄二十九岁”,峄祖之祖,即长支四房济祖之四子光绣祖,峄祖之父方外祖“同社修谱"。峄祖撰写了《家世考》。一修族谱费银一万一千两,始于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旧历七月一日,当年九月中旬告竣。所制甚工,为后世历次修谱树立了可效之范。
二修族谱竣工于乾隆九年(1744年),距一修族谱三十六年,当时全族两千余人。六支长房九世岳(字岱宗)首倡,创修族谱时岳祖十八岁,重修族谱时年近六十。峄祖鼎力相助,时年六十五岁。经公议拟定毓、肇、葆、承、茂、景、晋、钟、启、延十个分世排行字。
三修族谱始于1797年,1800年告竣,距二修族谱五十六年。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六支长房阴平门十世俨(字敬庵)与十世恰的父亲益播商议三修,不久敬公病逝,嘉庆二年(1797年)恰守父丧,六支长房献恪之曾孙编,恳请献恪祖主持修编。恪考虑“子姓愈繁,散业各天,其问名字重复无忌讳,卑犯尊,幼犯长更甚于畴昔”,况宿族南迁迄今三百余年,虽数往而未合谱,于是听从编的请求,约族人筹资三修族谱。先后“九易其稿"至嘉庆五年(1800年)三修族谱告竣。真祖迁宿后,两地族人往来不断,康熙二十五年(丙寅)(1686年),宿族九世觐藻(字宾秋)公,带世系来峄祭祖,路过阴平与毓璞公相会,且赠六支长房九世唆公诗“兄弟相见即相亲,白是先天一气真”,并议及合谱之事,遂因怀庵公、霖川公病而未果。三修族谱峄宿两族合谱事成,前后历时五年。三修谱续排分世排行字秉、则、淑、以、慎、昭、虔、尚、新、传。
四修族谱时,牛山孙氏正值鼎盛时期,全族有地三千余顷。道光十八年(1838年)冬,六支长房十一世怀中(字伯履)受六支长房十三世肇普(字惠则)之请,共议四修族谱事宜。当时伯履公年老多病,难以胜任,遂约及六支长房龙尾房门十二世监生毓畅(字惠九)六支长房龙尾房门十三世庠生肇成和附贡例赠文林郎肇简(字省汰)及其它各支十三世肇麟、肇心、肇寰等再议修谱事宜。认为前三次修谱花费高、进展慢。当时全族人口较以前更多,居住广,采访更难,议定按支分房,各自操办各支房的事,各支房修成草本,然后汇总。这个建议是肇简公提出的,与会者一致赞同。四修族谱各支续稿人,共有三十四人。由于阖族积极参与,争先捐资,道光十九年(1839年)正月中旬议修,当年八月中旬告竣。
五修族谱是光绪二十三年(公元1897年)完成的。当时族人户多财绌,多次议修都没有成果。十四世葆德年近八十,历览家族巨变,切望六支长房龙尾房门举人葆珍,五支长房监生葆昱黾勉从事五修。轸公不久病故,即由葆昱(字潜夫)主持。六支长房龙尾房门承濂襄助,五支长房二郎庙门乡饮耆宾肇长,六支长房乡饮耆宾肇彬及葆庚,葆淮等共同筹办。承谌提议仍按四修时各支房供稿的办法办理。当时虽然时局动荡,无一日安宁,但一经倡议,阖族响应,篡修参阅,缮写校对等共三十余人,连同其他参与人员约百人。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春正月议修,当年十月告成。承濂公在序言中特别“嘱咐”,流寓户不无遗漏,而传状等文,又不能删润,“功望”六修谱,于谱牒遗漏者益之,于传状不合者细加笔削,“由此可见先世诸祖修谱之严谨”。
六修族谱始于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竣于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秋,由六支二房曹马门肇义公(庠生),承奇、茂珍、茂璋,六支长房阴平门茂汉,六支长房龙尾房门庠生承询及茂环、茂铎、景璋、景照等公筹办。六修距五修近四十年。这四十年中,军阀混战,灾荒匪患,连年不断。“九一八"事变后,民族危亡,人心不古,修谱之艰难甚于五修。这次修谱,遵四修五修之嘱,将二支夏庄门世系详核后写入谱中,并“擢其优秀,能任谱工之族人,茂锦、景仪缮写谱牒”,宿族也供来谱稿,参与其事者计一百五十余人,六修谱又续分世排行字:桂、兰、德、裕、厚、光、辉、业、继、先。
七修族谱始于1988年。五支三房孟岭门族人景忠曾经历过六修族谱,先以修他本门族谱发端。门谱既成,族人共有阖族修谱的要求。五支小庄门茂元、晋庭,三支三房景璐首应,约集各房族人,齐集宗祠共议七修族谱。遂后电告居上海的族人承才(字斌全),景祯及旅台族人景新,忠诚,共约一九八九年古历六月六日再议七修事宜。七修距六修五十余年。一九九0年一月排版付印,至九月竣工。七修族谱续分世排行字繁、盛、恒、思、本、运、华、树、正、廉。
七修族谱不仅将五、六修遗漏失修的二支及其他支房的族人采访、详核入谱,而且将聚居江苏邳州的族人详核编入谱中,称为东族。充分体现了牛山孙氏敬宗收族之义。遂有北族、南族、东族之说。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