泊头民俗(二)

家乡区县: 河北省泊头市

慎慎带你继续了解泊头民俗!

封建时代,市境居民穿用多为粗布,由乡村妇女自己纺织。因市境檀棉始于清代以后,且出产甚少,织布用棉多来自邻近各县,布料颜色,多根据需要由染房或自己用土制颜料染成。一些缙、绅户穿着丝帛,近代至民国时期,境内始有穿“洋布”者,也有穿用新式自造机纺织“爱国布”的,到民国21年,境内人民普遍穿用各色外来“洋布”及国内织的“爱国麻线”等。 解放初,境内农民仍以穿国产棉布为主,杂以付绸、条绒、麻线等,罕有穿毛料者。70年代中期,始兴的确良,几尔丁布等、继而为涤卡布,而后为涤纶,针织,尼龙等化学纤维布,80年代末兴起穿进口毕叽布、毛尼、西装布料等。衣服颜色,解放前多以青、白为主,妇女则以土花布为主。50年代后,职工及学生多穿蓝色,60年代“文化大革命”时期,除部分老年人外,男女青少年及中年人大兴草绿色。直到70年代束开始,花色品种渐趋多样化。但老年人仍然多着青、灰、蓝等暗色,中年人服色在向年轻化发展。 款式及穿着习惯 旧时,境内男子多着对襟袄,对襟褂等.妇女常穿大襟袄,居民春秋季着夹袄、夹裤,以两层布做成,夏穿单褂、裤衩,男子有光膀子,小儿有光身子习惯。冬季棉裤为挽腰裤,另外还有坎肩之类,乡村民众常空身穿棉衣而不套外罩;穿毛衣毛裤,绒衣绒裤者极少。穿衣有春捂秋冻,“二八月乱穿衣”一说。 解放后,随着社会发展及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衣服款式及境内人民的穿着习惯有了很大改变。50—60年代虽不不少人仍穿对襟袄,对襟褂,但开始在里面穿毛衣毛裤、绒衣绒裤、扎线皮带、套外罩。中山装、学生装、列宁装、制服等相继在城乡流行。60年代中期,开始流行绿军装,扎军用皮带等。70年代末,居民思想解放,穿着尚美观念深人人心,衣服式样呈百花齐放之势。并开始流行西服、蝙蝠衫、风衣、呢子大衣、棉大衣、毛衣、绒衣、尼龙衫、洋毛衫、夹克衫、毛线外套、健美服装、绸缎棉衣、游泳衣等。80年代中后期,春、夏、秋、冬各式裙服、牛仔服装、健美服装等,运动服装、古典式绸缎棉袄、新式毛线外套等较为时兴。习惯于过年过节穿新衣的现象为时买时穿所代替、且春、夏、秋、冬各季衣服齐全。为毛线外套居多,居民开始挑选适合自己身体特点的服装。穿着向个性化发展。 鞋袜 鞋多出于自家妇女之手,很少买鞋穿。旧时老年男子常着青色老头鞋,少者为方口鞋、棉鞋为懒汉鞋,另有棉鞋子、毡窝等。妇女多穿小脚尖鞋、方口布鞋、小儿有老虎鞋、兔鞋、猫头鞋。冬季老人常打绑腿,夏季有着自制水底拖鞋者(俗称踏拉板)。解放后,鞋的变化很大,居民所穿除旧有样式外,又有了球鞋、运动鞋、带钢眼系带的便鞋、棉鞋等。公职人员始有着皮鞋者。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军绿色解放鞋曾广为流行,夏天开始穿塑料凉鞋。70年代末,鞋式开始多样化,人们喜欢穿的如松紧口粗布呢便鞋,松软的旅游鞋,雪地鞋、皮棉鞋、皮凉鞋等。城乡居民中自做布鞋者渐少,均靠买鞋穿、市区女子常穿高跟皮鞋。1986年后农村年轻妇女穿高跟皮鞋、半高跟皮鞋的也多起来,且夏天男女室外穿拖鞋,并城乡流行。到80年代末,居民穿鞋也难分职务、身份。趋新、时髦、舒服、个性化者越来越多。袜子,解放前居民多用布自做。秋有夹袜,冬有棉袜,夏天光脚。民国时期,始有线袜,由乡民自纺自织,但穿者少。解放后,穿机织线袜者渐渐增多,自做袜子者越来越少。到80年代后,居民普遍买袜子穿。多为尼龙或尼龙丝袜。夏天,妇女有许多穿长筒裤者,而过去夏天不着袜于的男子越来越多地着凉鞋,穿袜子。 头饰、帽子 旧时,市境人夏季戴草帽,春秋戴单帽或扎毛巾,冬季戴棉帽、毡帽头.老人戴瓜皮帽、麻糊帽、或用线织的尖头帽子。年轻的妇女戴围巾、布巾,老年妇女戴头巾、帽子(俗称老嬷帽)。小儿则有自制的尖头小帽等等。 解放后,帽子多种多样,有遮阳帽、大沿帽、前进帽、军帽、皮帽等。女子则春秋戴纱巾,冬戴围巾、毛线织的尖头帽等,颜色品种繁多新颖。至80年代末,男青年及知识分于戴帽于的人越来越少,冬季女子戴帽者越来越多,多为自织毛线帽。 发式 古代市境男子梳鬓,到清朝,男子檀大辫子,白头顶芯至颧前光秃,而脑后大长发辫垂至腰部。青年女子梳长辫。至背后,前额有刘海。婚后,将发辫盘起于脑后成为圆髻,插以簪子。女孩多留齐眉短发,头上梳有冲天辫,左右两个,或头芯梳一个。男孩顶心留一桃形,脑后槐一小辫,称长命辫。至民国时,颁布“断发令”,男子始去辫剪发,余留部分披散于脑后。后逐渐留为短发。青年始有分头、乎头、学生头、背头等,老年男子则在夏日多剃光头,有文化或是参加工作的女子则开始剪发,即前齐额、后齐颈,两边齐耳的学生头。 解放初,男子发式变化不大。女子仍多梳两条辫子。60年代普遍剪为短发。1979年后,市境男女发式呈多样化。青年女子始兴烫发。发式之多,难以枚举。个别男青年开始蓄长发,脑后长发至颈。中年妇女有烫发者,大多剪短至颈。中老年男于多留背头,或短平头。 四、行路

解放前,市境内除津浦铁路外,其余路皆为土路,雨雪天气泥泞难行。且交通工具少而落后,赶集上店,走亲串友,大多步行。唯较富裕者有木轮大车可乘。据民国21年《交河县志料》载:时有用大车驾以牛、马、驴、骡载人者曰轿车,有帷幔茵褥,制亦精雅,驾以骡,惟富者有之,车皆双轮。日行百里无车者,或乘马或乘驴、近亦有乘自行车者。民国之后,市境曾添设长途汽车以便旅行,“因乏力又每为军队所撩故皆辍业。一些车辆牛马也因战争减少十之六七。小商贩往来,莫非徒步或肩挑行李或挽手推车装运货物,以贸易四方,实较乘车厩马者居多数也。”而濒卫河,近津浦铁路的泊镇,也因卫河堤岸失修,水量亦减,水运自不景气。而津浦铁路火车,多遭兵燹,门宙皆败损,时局不稳,动辄误点。且客车常少,常常人满为患,种种弊端不一而足。“故名为便利,实视为畏途矣。”到解放前,实已瘫痪。 新中国成立后,市境内先后修起土公路和宽阔的柏油路,城乡道路四通八达,交通越来越方便。50年代,人们多步行,60年代初,就多乘公共汽车走长途。之后,公职人员多骑自行车。70年代后,自行车成为境内人民较为普遭的短途代步工具。80年代,境内公营私营长途汽车、短途汽车渐多,并始兴出租轿车。每日车辆往来如梭,川流不息。1989年市城区又增设市内公共汽车,极大地方便了市区居民和境外来客。仅以泊头市区至交河镇一段公路为例,每日来往的公共汽车、私营小客车、出租汽车等几十辆,人们可随时上车下车。

我的微博:http://weibo.com/3906242114/profile?topnav=1&wvr=5&user=1

我的博客:http://blog.sina.com.cn/u/3906242114

我的主页:http://abc.wm23.com/chuntianddaole

一季花落(2014-05-03)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