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婚俗
择偶 解放前,市境青年男女择偶,主要靠父母包办,媒人提亲,往往不到入洞房,揭头帕,夫妻难见其面,少有自由恋爱自主结婚者。择偶标准,女子一般出于无经济独立地位,则往往选择较富有的男家,有俗谚为“嫁汉嫁汉,穿衣吃饭”。男方则注重女子的长相,家境及手工线活等。更多的是讲求门当户对。 新中国成立后,提倡男女平等,恋爱自由,反对父母包办。大多男女结婚,虽然多讲究有媒人介绍,但都能够自己见面相亲,接触恋爱,双方满意后,再跟父母商量井同意后方可订婚。也有不少自己在劳动、工作、学习中,由于志同道合、自由恋爱结婚的。而男女择偶标准:50年代,互相为爱劳动,有文化,积极上进,60年代受“文化大革命”等政治气候影响,男女注重选择对方的政治条件,如家庭出身等,70年代后期,开始注重个人的自身价值,看本人学识,才干长相,而不太注重家庭经济等条件,门当户对观念大多已破除,出现了不少农民嫁工人、工人嫁干部、干部嫁工人的现象。但绝大多数择偶男女有着城乡观念,城镇人嫁城镇人、农村人嫁农村人者甚为普遍。80年代后期,由于受商品经济影响,男女择偶较注重对方的家庭经济条件,如住房、收入等,但从总体观念上,大多是注重对方的学识、气质、品貌等个人价值。对男方要求身高、学历、有无技术的女子较多;男方对女方要求是漂亮、健康、品质好或有工作者居多。男女的恋爱活动有书信往来、约会、交谈、一同看电影、旅游等。 婚嫁礼仪 封建时代,市境婚嫁礼仪甚为繁琐。俗有“六礼”。先“纳彩”,即男家请人先到女家提亲,若女家应允,男方便备礼去向女家求婚。后“问名”:即男家挚礼到女家询问女子姓名、生辰八字(即出生年月日)。三“纳吉”:男家根据女方提供的生辰八字、卜得凶吉后,备礼告知女家,决定与其缔结婚姻。四“纳征”:即再由男方向女方赠送聘礼,方表示双方正式订婚。然后男家择定婚期、请求女家赞同即为“请期”。最后便是“亲迎”举行婚礼。在婚礼前一日或三日,女家陈送奁具,谓之‘过奁”或“过嫁妆”;男家送衣服,首饰谓之催妆。女家则为将要做新娘的女子“开脸”(即用丝线绞下女子脸上的汗毛庸发)。旧俗时尚“亲迎”(即成婚仪式),成婚择双日为吉日,并备以丰盛的酒席。门庭、院落、巷口及沿途多贴红“喜”字。房屋修葺、粉刷或裱糊一新。雇用鼓吹班子、炳灯烛、置彩轿、扎彩车等。“其仪必有鹅或鸡代雁。”新娘都穿红色衣服象征喜庆,用红帕盖住头脸。出娘家门,由新郎列之登舆上轿,男子骑马在前引路,女家左右亲戚送亲,男家多以“全人”(即家庭男女齐全之人)之男女接亲。下车后,男先女后,至则放鞭炮,设香案于庭院,男女共拜天地。入室,由娘家兄弟挂上门帘。新郎用称杆揭开女子的头帕,相与并坐,以红丝系爵,称为“坐帐”,并互饮交杯酒。男女家备核桃、枣、粟子、花生等物,以喻妇女合投到老、早生贵于之意。仪式间宾相都说吉利话.亲朋好友送贺礼,有喜帐、对子(画轴)等礼物。办婚事者收请贺喜者及乡人喝喜酒、抽喜烟、吃喜糖等。夜晚,村民时兴闹洞房、与新郎新娘打逗嬉戏.非常热闹。睡觉时,由平辈嫂子为新婚夫妇铺床,称为“温床”,另据旧县志载:结婚第二天,谒舅姑及各尊属、献茶,曰拜茶。三日朝见.拜舅姑遭谒亲党,第三天,“回门子”新婚夫妇同去岳母家。封建时代,婚事礼仪之繁简,须量家庭贫富而定。嘉靖《河间府志》载:“以上礼仪为士大夫家多尊家礼,也不能合也,贫弗能者,亲识或相助焉。”实际上多数贫困户人家难以举办。据《交河县志料》“至近代民国则诸事简约,按普遍习惯,先由介绍人(简称媒人)经男女双方议定佳期,办理婚娶仪式。男女祭告祖先,拜天地,拜尊长,婚姻定矣,间有亲迎者, 亦属少数。” 新中国成立后,青年男女时兴恋爱自由,婚姻自主。农村多由介绍人介绍,再经男女双方接触、恋爱,经双方父母同意后方可订婚。男女双方多照一张订婚照片或请双方亲戚吃顿饭。现代青年,多以结婚登记作为正式订婚仪式,登记时,照结婚像,双方亲友同吃宴席,男方常常为女方置买衣物。婚礼程序多是新旧混杂。如婚礼前一日过嫁妆,婚礼拜天地,摆酒宴请客等。随着人民生活的提高,近年来,婚事铺张者增多,讲排场之风盛行。如新娘的彩礼、嫁妆,旧时主要为茶具,床上用品,衣服、被褥等。70年代讲多少腿(即家具)、三转一响(缝纫机、自行车、手表、收音机),80年代则为冰箱,彩电、组合家俱、沙发,席梦思床等高档物品。过嫁妆时,往往车数辆、人数十、鞭炮一路不停。迎送亲则由解放前的骑马坐轿,50—60年代的胶轮大车,70年代的自行车,改为80年代的小轿车、面包车。婚礼更为排场,往往摆宴十桌,几十桌乃至百桌,一件婚事办下来,需用几万元,煞是铺张。也有旅游结婚者或有关部门举办集体婚礼者,实为少数。
二、丧俗
旧时丧葬为市境居民之大事,花费很高。停尸或5天或7天,灵棚纸扎、棺椁衣裹,百般陈列。贫苦人家无力置衣买棺椁,只好赤身裹席,草草掩埋。 丧仪 由于受封建统治阶级的影响,民间丧葬风俗繁冗,且带有浓厚的迷信色彩。丧仪分“报庙”“人敛”“出殡”等项目。初丧,先有亲丁沿街号哭、焚楮宴于土地庙,谓之报庙。次及亲友各式告知,谓之报丧。家中设灵床,张素雅,悬纸幡于门首(注:纸幡,又叫纸古都:用白纸依据死者性别、寿数裁为一定张数系在一起)以备亲友来吊孝。孝男、孝女守灵、举哀,朝夕及宾至都要哭灵。亲友及邻居持烧纸及祭器前往吊唁,俗称“吊孝”或“上纸”。多在灵前哭嚎,后行礼,主人哭拜。乡人多随纸礼钱,以助办丧。人殓,即将死者尸体敛人棺材里。死者人殓时忌见天日,故先搭起灵棚,死者被亲人抬抱出屋时,上再遮一布帐,棺内放线放钱,置鸡形枕头。放人死者后再行“开光礼”。给死者手塞打狗棒。人殓时,灵棚内甚静,不准哭嚎。盖棺时,如还有亲人未到,则不用钉子封死,以备来后能再见上一面,称为留材口。钉死后,将一铜钱拴一束五彩绳(或布条)钉于棺盖头上。此时,灵棚内所有亲识家人、放声大哭。送路,意为死者上天堂送行。市境西部农村送路多在出殡前一日晚上。做纸轿、纸人、纸马、纸车及纸古都焚烧。另用烧纸叠成十二个方形,上置灯油,相继点燃,称为“十二点灯”意为死者上路照明。送路时,亲朋送点心食盒供品,前去行大礼。市境东部有将此仪式与出殡合在一起举行的。出殡,多在丧三日中午,分起灵、趴灵、送灵。直系亲属皆披麻戴孝(穿孝服),孝服之轻重,以亲戚远近为标准,分为斩哀、齐哀、大功、小功、缌麻五等,多用白粗布或白麻布做成。起灵,家人行礼,大哭。而后抬棺椁出院。丧家多雇用杠房(旧时殡葬服务业者)和吹鼓手。租用杠房的棺置(即出殡时罩在灵权上的庙堂式布罩子,俗称架子,一般以竹木为支架,绕以彩布,饰以龙风、花鸟、童男玉女等图案。底部由杠木栓成方架,放置棺木。多由杠房置备、供丧家租用)。棺罩四角各备两支大木杠,各分别由四人抬,由一班主指挥,丧家长子在起灵后,举幡出门,将门前所置一瓦踹碎。之后则在架子前举幡引路,男亲架陪,女戚在后乘车(长媳抱一罐子),一路哭嚎,前往坟莹,棂柩所经,亲家设路祭。 入葬 各家族置有坟地,由风水先生相看,按辈份次序排列葬入,夫妻一般是男左女右。入葬时行礼,圆坟(即家人围墓穴向里面用手扒土)并将所带食罐(里面是小米饭)埋在棺材前面,并将所带斗中的五谷杂粮撒在棺盖上;然后,埋土圆堆为坟,将纸幡插于坟头。三日(即三天后)亲孝子上坟烧幡,故之一月为“五七”,周年为祭日,孝子穿白带孝,服丧一年至三年不等。丧礼多有总理(掌管丧葬期间里外事务)料理,并由下九流人物协助送葬,如拿斗、扔纸钱等。 市境葬俗,封建色彩浓厚。年老未逝,先砌墓穴。父子之间,子先逝不入祖坟,夫妻之间,妻先亡者也要“寄埋”,待夫亡后始迁于祖坟。男子未婚而死,或夫亡妻嫁者,则寻女(一般未婚而亡之女)同葬,谓之娶阴亲。逝世于外地者为外丧,多运灵柩回故里埋葬。 解放后,殡葬制度改革,倡导丧事从简,但除60年代中期“文化大革命”时曾对这些旧丧仪有所冲击外,至今,市境农村仍沿旧习。70年代推行火葬不彻底,80年代后,随农村生活改善,丧事大办者增多,且新旧俗混杂,铺张浪费严重。在市区,复杂的拜祭大为减少,引魂幡改为用花圈,特披麻带孝改为戴黑纱,佩白花。将跪拜磕头行礼,改为鞠躬默哀、致悼词,开追悼会。近年又有干部实行遗体告别仪式。也有个别居民用汽车数辆,鞭炮引路等铺张礼仪大
我的微博:http://weibo.com/3906242114/profile?topnav=1&wvr=5&user=1
我的主页:http://abc.wm23.com/chuntianddaole
我的博客:http://blog.sina.com.cn/u/3906242114
我的家乡:http://www.wutongzi.com/kan/hebei/botou.html
办丧事。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