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愈贬阳山原因考析1

家乡区县: 清远市阳山县

贞 元十九年十二月,韩愈由监察御史任遽贬阳山县令。其贬官之由,新、旧《唐书·韩愈传》均谓因上疏论宫市事。《旧唐书·韩愈传》云:“转监察御史。德宗晚 年,政出多门,宰相不专机务,宫市之弊,谏官论之不听。愈尝上章数千言极论之,不听,怒贬为连州阳山令。”①《新唐书·韩愈传》则谓:“迁监察御史。上疏 极论宫市,德宗怒,贬阳山令。”②两《唐书》虽为正史,然所说多未能为人所信,盖韩愈所亲近之同时人并不如此说。皇甫湜《韩文公神道碑》谓“擢为御史, (贞元)十九年,关中旱饥,人死相枕藉,吏刻取息。先生列言天下根本,民急如是,请宽民徭而免田租之弊。专政者恶之,行为连州阳山令。”③同人《韩文公墓 志铭》亦谓“其为御史尚书郎中书舍人,前后三贬,皆以疏陈治事,廷议不随为罪。”④皇甫湜将被贬归之于上疏言天旱人饥,为“专政者”所恶,所言原因与两 《唐书》本传不同。又因所谓专政者为谁也未点明,故后人对于韩愈为何被贬,以及“恶之”者为谁,均议论纷纭,莫衷一是。
北 宋程俱《韩文公历官记》记此事云:“(贞元)十九年迁监察御史。是年京师旱,民饥,诏蠲租半,有司征求反急,愈与同列张署、李方叔上疏言状,天子恻然。卒 为幸臣所谗,贬连州阳山令。”其下小注云:“所谓幸臣,盖李实也。实时尹京。据实本传,二十年关辅饥,实方务聚歙云。而《新唐书》乃云上书论宫市被斥,与 此不合。”⑤程俱否定论宫市被贬之说,而将被贬归因于上疏论天旱人饥事,并将幸臣落实为李实。这与皇甫湜之说同而又进一步把皇甫湜所未点明的专政者坐实为 李实。李实时任京兆尹,于当年不恤百姓旱荒年饥之苦而大肆刻剥,但为德宗所宠信,势焰熏天,故程俱之说颇为后人所信从,但仍有其他不太相同的议论。
这 主要有以下两家之说。宋洪兴祖《韩子年谱》除了赞同上疏论天旱人饥、为幸臣李实所馋而贬之说外,尚补充谓“史云:‘公上章数千言,论宫市,德宗怒,贬阳山 令。’疏今不传。《寄三翰林》诗云:‘拜疏移閤门,为忠宁自谋。天子侧然感,司空叹绸缪。谓言即施设,乃反迁炎洲。’公之被绌,坐论此两事也。……又云: ‘同官尽才俊,偏善柳与刘,或虑语言泄,传之落冤仇。’宗元、禹锡与公同为御史,刘、柳方进用,则公被绌宜矣。《岳阳楼别窦司直》云:‘爱才不择行,触事 得谗滂。’《永贞行》云:‘吾尝同僚情可胜。’皆谓刘、柳也。”⑥洪兴祖已将韩愈被贬原因归之于论宫市与上天旱人饥疏,并为李实和柳宗元、刘禹锡所谗而遭 贬。稍后的宋人方崧卿又有自己的看法,认为:“公阳山之贬,《寄赠三学士》诗叙述甚详,而皇甫持正作公神道碑,亦云‘因疏关中旱饥,专政者恶之’,则其非 为论宫市明矣。今公集有《御史台论天旱人饥状》,与诗正合。况皇甫持正从公游者,不应公尝疏宫市而不及之也。然公《寄三学士》诗尚云::或自疑上疏,上疏 岂其由。’则是又未必皆上疏之罪也。又曰:‘同官尽才俊,偏善柳与刘,或虑言语泄,传之落冤仇。’又《岳阳楼》诗云:‘前年出官由,此祸最无妄。奸猜畏弹 射,斥逐恣欺诳。’是盖为王叔文、韦执谊等所排矣。德宗晚年,韦、王之党已成,韦执谊以恩幸,时时召见问外事。贞元十九年,补阙张正买疏谏他事,得召见, 与正买相善者数人,皆往贺之。王叔文、韦执谊疑其言己朋党事,诬以朋讌,尽谴斥之。意公之出,有类此也,故公《寄三学士》诗云:‘前日遇恩赦,私心喜还 忧。果然又羁絷,不得归耡耰。’盖是时叔文之党尚炽也。又《忆昨行》云:‘伾文未揃崖州炽,虽得赦宥常愁猜。’是其为王叔文等所排,岂不明甚,特无所归 咎,驾其罪于上疏耳。洪谓公之被绌,坐论宫市与旱饥,两事兼而言之,而又不考韦王始末,故为申及之。”⑦
上所述乃唐宋人对韩愈贬阳山原因的主要看法,概括起来大致有四种意见:1.因论宫市触怒德宗被贬;2.上疏论天旱人饥,遭幸臣、专政者所谗所恶被贬;3.因论宫市与上天旱人饥疏而贬,谗者为李实和刘、柳;4.因上疏论关中旱饥,遭王叔文、韦执谊等所排而贬。以上四种看法中的无论哪一种,均难得到后人一致的赞同,其中第1、3两种多为人们所不信;第2、4两 种均认为导因为上疏论天旱人饥,这最为多人所认同,但在具体为何人所谗所排上则又有不同的看法。至今对于韩愈贬阳山的原因尚多有异说,难有定论。那么,此 事究竟如何呢?笔者比较赞同方崧卿的看法,惜其所说尚欠周全具体,故本文即在这一看法的基础上,联系韩愈贬阳山之前的作为,结合当时的有关政治情势,加以 补充分析,提出新的思路。

(2014-12-12)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