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愈谪阳

家乡区县: 清远市阳山县

韩愈因何被“贬”阳山,已有多种论述。按韩文公《赴江陵途中诗》看,他在自叙中把被“贬”原因说得很详细明白:“是岁京师旱,田亩少所收。有司恤经费,未免烦诛求。传闻闾里 间,赤子弃渠沟。我时出衢路,饿者何其稠!适合除御史,诚当得言秋。拜疏移阁门,为忠宁自谋。上陈人疾苦,无令绝其喉。下言畿甸内,根本理宜优。积雪验丰 熟,幸宽等蚕麰。天子慨然感,司空叹绸缪。谓言即施设,乃反迁炎洲。”他说,“这年京师大旱,田地不收。官吏只顾向百姓勒索,百姓连孩子也养不起,弃在水 沟里。我亲眼看见饿饿的人群拥挤在大道上。当时我刚刚被任命为监察御史,实在是我应当直言进谏的时候。我写好奏疏时,想到若为国尽忠就不能为个人打算。我 在奏疏前面陈述酷吏剥削,人民苦难,要求让百姓存活下去,在奏疏后面提出京师是国家根本,对京师的百姓要加倍体恤。眼下的瑞雪预兆明年的丰收,请宽限到明 年蚕熟麦收时收租税。天子看了奏疏感到伤悲,司空也叹息应早作安排。我一心以为朝廷将采取应急措施,没想到反把我放逐到南方。”
韩愈在此并没有说自己被贬职贬官,而是“迁”官,“放逐”。查古代有关资料,韩愈在京任监察御史品级只不过是八品,而阳山县令却是七品官,严格说起来,韩 愈从监察御史迁官阳山县令,并非贬职。只是韩愈从繁华热闹的京城放逐到荒芜偏僻的南方小县,心理落差很大,而且监察御史品级虽不高,但监察百官责任大。韩 愈觉得自己到了这样一个穷县并无用武之地,因此,深感委屈。他觉得自己是因为忠于朝廷为民说话,反遭权贵曲解诬陷而放逐,心有不平。当来到阳山,看到阳山 “县无丞尉”,“小史十余家”的荒僻景象,加上语言不通,生活困苦,于是牢骚满腹,遂发出“阳山,乃天下之穷处也”的慨叹。这在当时境况和条件下,韩愈对 阳山的感叹,在情理之中,也可以说是韩愈当时的心理和阳山那时的现实写照。韩愈在阳山住下来之后,游戏于山水之间,心理慢慢平复,也渐渐对阳山产生了感 情,因此在阳山写下了一些名篇佳作。
一千多年以后,韩愈的落难竟然成为阳山人民的荣耀。为民说话而遭放逐的一代大文豪韩愈谪阳被报刊杂志广播电视广为宣传。韩愈的一句牢骚“阳山乃天下之穷处也”,被引用了无数次。阳山也得益于此,被列为国家级扶贫县,对阳山的扶贫开发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其实,阳山非天下之穷处也。西藏、青海、贵州、云南等省考察一番就知道,全国比阳山偏僻贫困的县份有的是啊!全国象阳山这样甚至比阳山落后的县不知有多少。
所以,韩愈当年的一句牢骚话,在当时并没起什么作用,而一千年后却成为后世反复引用的经典名言。
世事实在难料。

(2014-12-12)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