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连州阳山的韩愈文化

家乡区县: 清远市阳山县

唐贞元十九年冬(803),监察御史韩愈请减免灾民赋税而获罪,贬连州阳山县令。韩愈的不幸,却是连州阳山之幸!明代《连州志序》提到:中唐时期,风气犹 未开化,从韩愈《送区册序》可以看见……晚唐以来,风气大变,一直延续到南宋。究其根源,是从韩愈贬阳山县、刘禹锡谪连州开始

……大中元年(847)刘瞻考中进士之后,其后三百多年,能诗擅文、考中进士、升任高官的人,接连不断……韩刘二人确实有功于连州。清代《阳山县志序》说 到:韩愈未到之前,阳山是荒僻瑶乡。韩愈来后,行仁政,兴文教,百姓知制度识诗书。经过读书教育,鸟言夷面转为文明衣冠,蛮横无理化为礼义谦让,让千年以 后能够寻风问俗……天下因韩愈才知道阳山!韩愈之后,名胜渐开,访古留题,不乏名人贤者……的确,韩愈在阳山县令任上仅一年多,对连州阳山历史文化产生了 深远影响。

唐宋时期,连州下辖阳山县,均系韩愈过化之地,有不少韩愈遗迹。连州有韩愈撰文赋诗的燕喜亭、贞女峡,阳山县有韩愈读书游乐而得名的韩文公读书台、钓鱼台 等。宋代继承唐代传统,重文轻武,大开科举,以儒学经义择优取士,用文人掌控天下。韩愈上承孔孟学说,致力复兴儒学,在唐代儒学向宋代理学过渡中起到承前 启后的重要作用,成为儒家宗师。元丰七年(1084),宋神宗加封韩愈为昌黎伯,入孔子庙陪祭,迅速提高韩愈的地位与影响。是故,儒生文人常循韩愈遗迹, 追寻韩公遗风,吟咏歌赋,题名纪事。同时,官宦士绅修葺韩愈遗址,创建崇韩建筑。

从《四库全书》、《续修四库全书》及方志之中,穿过时光隧道,可以窥见宋代连州阳山尊崇韩愈的文化现象。

连阳韩愈文化拾贝

韩愈离开之后,连州阳山官民修建祠庙,修葺韩迹,以示纪念。

(一)燕喜亭

燕喜亭,唐贞元二十年(804)连州司户王弘中修建,阳山县令韩愈撰《燕喜亭记》命名。后屡修葺,今为中国古代名亭之一。其中,宋咸平六年(1003)、 康定二年(1041),及治平、元丰、绍兴年间的多次重修,有承前继后之功。是时,连州名胜“元丰十二亭”、“绍兴十二亭”,以燕喜亭居首。今连州中学的 燕喜亭,是连州最有名的古迹名胜。

(二)仰韩堂

绍熙二年(1191),知州陈晔在连州州治创建仰韩堂。遗址今在连州市政府。

(三)仰韩桥

嘉定七年(1214),知州吴纯臣于连州城建仰韩桥。遗址今在连州中学。

(四)韩退之庙

宝元二年(1039),林概任连州知州。期间,到阳山县城东钓鱼台拜谒韩退之庙。明代以后,改名韩文公祠。遗址今在阳山中学。

(五)钓矶亭

嘉定元年(1208)二月,阳山知县郑伯谦在韩文公钓鱼台修建钓矶亭。后世多次重修,今存,在阳山中学。

韩愈治理阳山,“有爱在民,民生子以其姓字之”,“是以山曰韩山,水曰韩水”。因此,阳山城北牧民山改名贤令山。

清代《阳山县志》记载:通儒乡,以韩愈与区册至此教化乡民,文教大兴。雷庠生于此地,通晓儒学,宋庆历六年(1046)高中进士,因此得名。《宋会要》记载,阳山县有通儒乡。此后,通儒乡有通儒水、通儒社学等。

崇韩石刻

宋代崇韩石刻,流传至今已近千年,犹为珍贵,不少石刻可补史志之缺。

(一)韩愈石像

南宋绍兴十六至二十年(1146~1150),原宰相张浚谪居连州。期间,将所藏韩愈像刻石立于连州州学。笔者所知,是最早的韩愈像。绍熙二年 (1191),知州陈晔重刻此像,并题词。明弘治十二年(1499),连州知州曹镐在阳山县韩文公读书台镌刻韩愈像,今存。此像应与张浚、陈晔刻本一脉相 承,今是省内唯一古代韩愈石像。

(二)崇韩题刻

绍熙二年(1191),韩学家、广东提刑方崧卿至连州,为校对《燕喜亭记》碑文作记,指此碑“宋咸平六年(1003)、康定二年(1041)”二次重刻。嘉定五年(1212),其子方信孺赴任道州知州,路过连州,也至此瞻仰韩公遗迹。

宋代,燕喜亭崇韩石刻有转运使向宗道题名二则,提点刑狱李宗仪一则,连州知州金杰、陈晔、朱诜等人也有题名,共计十三则。阳山县韩文公钓鱼台崇韩石刻,有阳山知县郑伯谦题名等二则。其中,至今保存完好的《张浚题名》最为有名。

紫岩张浚携子栻游燕喜亭,阳山唐赋、陈宗谔、欧阳献可、欧阳相,武夷宋翔,湘僧元真,蜀僧宗范、大朴同来。皇宋绍兴己巳(1149)清明前一日,浚书。

此石刻确载其时、其人、其事,史料价值颇高,兼其笔力刚健,字体苍劲,是罕见的宋代金石珍品。

尊韩书院

宋代,阳山官民在韩文公钓鱼台上修建尊韩书院,培养地方人才。明初《明一统志》载“尊韩书院,在阳山县东,唐韩愈读书于此,后人因建书院”。明代,改名仰 止书院。清代,又改名宗韩书院、韩山书院。清末,书院停办,改办师范、小学。民国,改建为医院。1952年之后,书院原址一直是阳山中学校址。这里,孕育 并延续了一千多年的阳山文脉。

崇韩之诗

宝元二年(1039),林概任连州知州。期间,至阳山县《谒韩退之庙》:

退之昔负经纶志,作邑当年来此中。

漫道阳山是穷处,先生于道未尝穷。

诗中赞扬韩愈贬来“天下之穷处”阳山县,途穷志不穷,经受磨砺,终成儒学大家,堪为世人楷模。果然,追效前贤,林概也成一代名臣。

熙宁九年(1076),连州人欧阳经中进士。游连州海阳湖,有诗:

退之雄文露天巧,梦得清诗挥秀格。

迨今声名三百年,文字山水相辉赫。

韩愈(字退之)的诗歌,刘禹锡(字梦得)的文章,各领风骚,既开创连州文化的源头,又为山水增光添彩。江山人文,相得益彰。声名流传,至今已有一千多年了。

大观二年(1108)前后,广南东路转运使陈廓至连州,见到:

沧江练绕清晖阁,古榭台封燕喜碑。

是时,知州杜扞创建清晖阁,与其修葺的燕喜亭,同列“元丰十二亭”。一古一新,遥相呼应,点缀着连州秀丽山川。

绍兴十六年(1146),少年张栻随父张浚(原官宰相)谪居连州。其《巾峰远眺》诗句:

又闻韩吏部,风流遗燕喜。

张栻循韩愈的足迹,勤读苦学,后成“东南三贤”之一,为一代著名学者。

干道八年(1172),姚宋佐中进士,授连州司户,主管户籍、土地与税赋,熟悉民情风俗:

蛮丁诵吏部,沙户知退之。

韩愈不仅开启连州阳山汉族民智,甚至瑶人壮族,水上渔家,都感而化之。造化群黎,泽被广矣。

名士许翁,嘉定元年(1209)官高要知县。曾到燕喜亭,有诗:

亭名燕喜弘品题,至今增重湟川地。

这,可代言连州官民的心声啊!淳佑九年(1249),朱诜任连州知州。期间,游燕喜亭有诗:

登山临水且从容,远宦飘益一笑中。

蝴蝶飞来惊是梦,杜鹃啼起兴无穷。

三千里路家何在,十二亭台迹半空。

慨想前贤行乐地,摩挲古碣挹高风。

南宋末年,国势衰颓,亭台楼阁,日渐凋敝。诗人身为一州首长,本想有所作为,却拘于时局,只能寻先贤遗踪,排遣抑郁之情。

咸淳元年(1265),连州知州陈仲孚至阳山韩文公钓鱼台,赋诗立碑,今存残句:

坐石投竿忘俗累,赋诗□酒想□□。

宋廷日薄西山,时日无多。作为朝廷命官的诗人,凭吊韩公钓台,已有退隐林泉之心。

文人陆节,生平失考,有诗句:

翠琰苔封韩令句,古祠巫降伏波灵。

西汉武帝遣伏波将军路博德屯驻桂阳县(今连州),下湟水(又名湟川,今连江),征平南越,统一岭南。之后,连州建有伏波将军庙,以志纪念。他们开化连州阳山,有功于民。武功文治,千古流芳。

崇韩之文

崇韩之文,仅知谢谔《连州仰韩堂记》,早佚。此外,不见全篇。

熙宁九年(1076),杜扞任连州知州。文学家郑侠《代新连州到任谢漕启》云:“王蒋之经营,韩刘之题咏。”王蒋,指唐代连州刺史王晙(后官宰相)、蒋防(文学家),均治理连州有功,与韩愈、刘禹锡的诗文一样,后世广为传颂。

元佑六年(1091年),徐常任连州知州,在燕喜亭旁创建勿幕亭,撰文记事“王弘中辟地作亭,韩愈为之记,名以燕喜……访韩故事”。这是效仿先贤韩愈的遗风雅韵。

嘉定五年(1212),方桷任连州知州,文学家李刘《代回方连州桷启》:“唐阳山之都,虽云穷处……”宋人提及连州阳山,必言韩愈。

可见,文人官宦以到韩愈过化的连州阳山任官为荣,又以韩愈为师,勤政为民,成就政绩,青史留名。

崇韩联句

绍熙二年(1191),陈晔任连州知州。题燕喜亭联:

诵昌黎之记,哦宾客之诗。

颂读韩愈《燕喜亭记》,吟咏刘禹锡的诗歌,是连州官吏的休闲乐事。

无名氏撰联:

昌黎宰县而赋诗,颇嗟毒雾;梦得为州而作记,乃谓凉墟。

韩愈初至阳山,十分害怕瘴疠,还好,一年多后遇赦北归。接踵而来的刘禹锡两贬连州,前次途中再贬朗州司马,后来居连州长达四年多,感觉良好。同来连州,感 觉却不一样。无名氏拟联:失计兹来,悔长安日边之远;相逢一笑,说阳山天下之穷。韩愈贬来边远贫困的阳山县后,对人生作了深刻反思,遂有《五箴》名篇。也 许正是阳山的磨炼,才有后来韩愈的成就。笑看塞翁失马,不一定就是祸害。

又,无名氏云:

阳山篁竹之地,不图见于是人;曲江樱笋之天,傥共谈于今夕。

此联有吊古伤今之味,作者及时代背景不明,个中深意,实难忖测。

崇韩文化的传播

宋代连州阳山的韩愈文化,不但盛于本县本州,还对外传播。绍熙三年(1192)孙应时《跋淳安县学昌黎先生像》说到:连州州学刻有韩公画像,今连州知州陈 晔将摹像赠给淳安县丞魏鹿宾,因此,我有幸见到韩公画像……前任淳安知县陈晔爱好古文,仰慕韩公,今在连州修建仰韩堂,风雅趣味真是高尚。同时,没有忘记 淳安学生,叫魏君将韩公画像刻于淳安县学,让学生们瞻仰。

从上可见,宋代连州阳山的韩愈文化,形式多样,十分盛行。近千年后,让后人有所追寻。研究发现,宋代连州阳山韩愈文化具有丰富的思想与文化内涵,及历史与 现实的意义。一是倡导韩愈文化者,以韩为师,勤政爱民,大力促进地方社会经济文化发展。二是兴盛的韩愈文化,春风雨露,兴文育才。南宋陈晋接《连州迁学 记》说“自唐贤以记咏发之,由是文风日振,为进士者,代不乏人”。宋代的连州,文教勃兴,人才辈出,有进士一百一十六人,占广东百分之三十八,故有“科第 甲通省”之誉。三是兴旺的韩愈文化,不断对外传播,从连州阳山而走向全国。四是宋代韩愈文化,承前启后,流传不息,已成为连州阳山历史文化的泉源,成为连 州阳山历史文化的核心。

(2014-12-12)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