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牧业经济长足发展
1978年,全市的耕地面积为34.7万公顷,粮食产量为17.2万吨,年末牲畜总头数为148.8万头(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农村经济蓬勃发展。特别是“十五”时期,市委、市政府带领广大农牧民积极适应市场需求,加快农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大了利润高、市场需求较大的经济作物的种植比例,适时压缩了占粮食作物比重较大的小麦的播种面积。此外,依托伊利和蒙牛两大乳品企业,积极推行奶业富民工程;依托小肥羊、小尾羊等龙头企业,做大做强肉羊产业,使全市的畜牧业得到长足发展,畜牧业比重不断提高,奶业及肉羊养殖也成为农牧民增收的重要渠道。2007年,全市耕地面积达到42.1万公顷,粮食总产量达100.3万吨,创历史最高水平;年末牲畜总头数达249万头(只),全年牛奶产量达到124.3万吨,肉类总产量达10.9万吨。
——工业经济成果辉煌
改革开放之初的1978年,包头的工业总产值为15亿元,钢产量89.2万吨,铁产量97.7万吨,发电量20.5亿千瓦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包头的工业经济走上了快速发展的道路。国家和地方投资对包头工业进行了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完成了一大批重点改造项目,为全市工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十五”时期,市委、市政府把工业经济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经济发展的中心工作,不断改善投资环境,帮助企业在内引外联和技术改造方面取得了新突破,引进和实施了一批重大工业项目,使全市工业经济实现了新的腾飞。围绕六大支柱产业,包头集中精力抓了一批投资规模大、效益高、带动力强的重点项目,使全市工业经济结构更加合理,提升了产品的技术含量和市场占有率,从而进一步增强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包头市工业经济发展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整个“十五”期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7.4%, 2007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突破500亿元,钢产量达到919.4万吨,铁产量达到1032.8万吨,钢材产量达到862.3万吨,发电量达到242.5亿千瓦时。包头的工业基础更加雄厚,为全市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固定资产投资成效显著
改革开放后,包头市加快了产业结构调整步伐,为提高生产能力,增强企业竞争能力,先后对原有的大中型工业企业进行了大规模的技术改造和配套设施建设。同时,商业服务业网点建设加快,道路交通等城市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城乡居民居住条件日益改善,使得全市固定资产投资稳步增长,“六五”到“九五”时期的20年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累计达到456.5亿元。尤其是进入“十五”时期,包头市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抓住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等有利时机,积极争取、引进和实施重大项目,固定资产投资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在东方希铝、天然气输配管网、热电、包钢冷轧薄板、热轧薄板等投资超亿元重大项目的带动下,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实现了历史性的突破。“十五”期间共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240亿元,超过了1950—2000年投资的总和。进入“十一五”时期,全市固定资产投资持续稳步增长。 2006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突破600亿元, 2007年突破800亿元。固定资产投资的持续增长为推动全市国民经济快速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运输邮电事业兴旺发达
公路交通四通八达。1978年,全市公路货运量仅为634万吨,客运量仅为123万人;到2007年,全市公路货运量已达21088万吨,公路客运量达15503万人,北京至银川的110国道、包头至南宁的210国道穿城而过,被称为塞外第一桥的黄河公路大桥使黄河南北变通途;呼包高速公路西起包头东兴,东至呼和浩特罗家营,全长146.6公里,是我国少数民族地区最早建设的高速公路之一。
铁路运输稳步发展。改革开放初期的1978年,包头铁路货物发送量仅为975万吨,旅客发送人数为215万人。经过30年的发展,到2007年,全市铁路货物发送量已达7235万吨,旅客发送人数达508万人。包头也成为连接我国华北、西北地区的重要枢纽,京包、包兰铁路在此接轨。旅客列车东南行可直达北京、石家庄、上海、宁波;西行可直达银川、兰州,南下可直达太原、西安、武汉、广州;东北行可直达沈阳、哈尔滨。包神铁路直达陕西神木,与神府煤田、准格尔煤田和东胜煤田相连。
航空运输长足进步。1978年,包头民航货物发运量仅有31吨,旅客出港数为1209人。改革开放后,包头的民航事业迅猛发展。2007年,全市民航货物发送量达到1160吨,是1978年的37倍;民航旅客出港数为26.05万人,是1978年的215倍。如今,包头机场已成为4C级现代化机场,可供波音737、图154、BAE146等各种机型日夜起降;目前已开通直达北京、上海、广州、武汉、西安、太原等城市的定期航班。
邮电通信事业迅猛发展。1978年,包头市邮电局所数仅为83个,邮电业务总量为307万元。改革开放以来,包头的邮电通信事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在电信方面,建成了呼包、包东、包白及京呼银兰光缆工程包头段,实现了长途传输数字化,形成了卫星通讯、电视会议、 程控电话、等多功能、多层次的通讯系统;在邮政方面,实现了包裹、信件分拣自动化,开办了邮政快件、特快专递、广告信函、邮政储蓄、电子信函等业务,极大地方便了社会生活的需要。到2007年,邮电局所数已经发展到806个,邮电业务总量已达45.9亿元。
——商贸经济繁荣兴旺
1978年,包头的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仅为3.8亿元。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随着流通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及工农业生产的迅速发展,市场日趋完善,商品流转规模迅速扩大,包头市商业网点、商品市场建设步伐加快,逐步形成了以大型商场为骨干、各类批发和零售市场为基础、小型商业网点为补充的多渠道、多层次、多种经济成份并存的商品流通格局。特别是“十五”期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翻了一番,年均增长20%。进入“十一五”,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持续快速增长,2006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349.4亿元, 2007年达416.9亿元,是1978年的110倍。目前全市已拥有包百大楼、北京王府井包头店、北京华联超市、西北汽车城等大型贸易企业,以永盛成超市、呱呱叫、小肥羊为代表的连锁店,以香格里拉饭店、神华国际大酒店、西贝等为龙头的餐饮企业,消费环境和服务档次明显提高,为方便人民群众生活、促进商贸流通升级、繁荣市场经济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对外开放迈出新步伐
改革开放后,包头外向型经济迅速发展。特别是“十一五”前期,全市紧紧抓住我国进入WTO的有利时机,全面推进对外开放,积极实施“引进来、走出去”战略,优化环境,强化服务,不断扩大对区外、国外的经济技术合作,对外开放迈出新步伐,全市外向型经济取得新成就。
对外贸易飞速发展。1990年,全市进出口总额不足0.1亿美元, 2007年全市进出口总额达到18.4亿美元,是1990年的187倍,其中出口达到12亿美元。随着对外贸易的不断发展,包头进出口商品结构也明显改善,出口商品中矿产、钢材、铝材、机械设备、纺织品、稀土金属、载重和工程机械汽车增长较快。
利用外资成效显著。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以及城市建设日新月异,包头的投资环境日臻完善,招商引资的步伐明显加快。“十五”期间,包头实际利用外资金额持续快速增长,2001—2005年全市外商直接投资到位总额累计达9.1亿美元,比“九五”时期增加7.5 亿美元。2006年全市外商直接投资到位总额达到5.4亿美元, 2007年达到6.2 亿元,外商投资领域也不断拓宽。
——金融保险业稳步发展
1978年,全市金融机构只有人民银行一家,下设的分支机构融资能力十分有限,全市的各项存款余额只有3.1亿元,各项贷款余额为6.7亿元。伴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金融体系逐步完善,恢复了农业银行,组建了工商银行、中国银行和建设银行,之后又组建了交通银行,成立了农业发展银行、包头市商业银行,2007年,包头市商业银行更名为包商银行。2007年末,全市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已达1021.0亿元,是1978年的329倍;各类贷款余额达到544.6亿元,是1978年的81倍。
1981年,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包头分公司恢复成立。1996年原保险公司一分为二,分别设立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包头分公司和中国人寿保险公司包头分公司。之后又相继成立了中国平安财产保险公司包头分公司、中国平安寿险公司包头分公司和新华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包头中心支公司等数家保险公司。2007年,全市保险业务收入达13.7亿元,保险费支出达到12.3亿元。保险业的迅速发展,对于促进经济稳定发展和安定人民生活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二、社会事业不断进步
——科技事业成果丰硕
1978年以前,我市作为老工业基地,在科技事业方面就设置了一批与包头资源和工业布局配套的科研院所。1978年末我市有各类科研院所13个,科技人员1.7万人,这些科研院所起点高,规模较大,形成了包头地区科技研究的基本框架,奠定了包头科技事业的基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包头认真贯彻实施“科教兴市”战略,科技事业快速健康发展,科技人员队伍不断壮大,科技成果丰硕,对推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2007年末,全市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机构共计14个,其中自然科学技术机构3个,转制科研机构9个,科技信息机构1个,其他机构1个;拥有国家级工程中心及企业技术中心5家,自治区级高新技术企业185家。
——教育事业蓬勃发展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教育优先发展”战略思想的指导下,包头市的教育事业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2007年,全市共有普通高校3所,在校学生3.8万人,是1978年的20倍;高职院校3所,在校学生1.8万人;普通中专13所,在校学生2.7万人,是1978年的7倍;普通中学119所,在校学生共14.4万人;小学249所,在校学生16.5万人;幼儿园110所,特殊教育学校3所。经过30年的发展,我市的教师队伍不断壮大,专业文化素质稳步提高。2007年,全市拥有小学专任教师8761人,专任教师中专以上学历达到99.6%,而1978年专任教师具有中专以上学历的只占30.7%;初中专任教师6065人,专任教师专科以上学历达到98.7%,而1978年专任教师具有大专及大专肄业以上学历的只占16.7%;普通高中专任教师2815人,专任教师大专以上学历达到99.5%,而1978年专任教师具有大专及大专肄业以上学历的只占60.4%。
——文化事业繁荣发展
1978年,全市仅有剧团5个,文化馆站8个,公共图书馆1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重要内容的我市文化艺术事业获得了巨大发展,呈现出勃勃生机。2007年末,全市已拥有专业艺术表演团体8个,艺术学校1个,群艺馆、文化馆11个,公共图书馆10个,文物保护管理机构2个,博物馆1个。专业文化团体成果丰硕,文化精品不断涌现。漫瀚剧团创作演出的《丰州滩传奇》、《契丹女》、《东瀛女》、《忠烈碑》,歌舞剧团创作演出的民族歌剧《舍楞将军》,先后在全国性重大艺术评奖赛事中荣获了文化部“文华奖”、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全国少数民族题材创作“孔雀杯奖”、曹禺剧本创作奖和演出奖等多项奖励。群众文化生活丰富多彩,一年一度的鹿城消夏文化节迄今已举办22届,已成为广大市民公认、喜爱的休闲文化品牌。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