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绿色课堂文化
绿色是生命的符号,是最有生命力的色彩,象征着文明、民主、科学、公平、关心、尊重、包容、安全,象征着和平、人际关系和谐、可持续发展。绿色课堂是以学生全面发展、主动发展为宗旨,具有张扬个性特长、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人本归真的课堂。绿色课堂不再是教师一统天下的“讲堂”,而是连接课堂内外的桥梁,是学生整个学习活动的策划中心,是学生表现自我的舞台,是学生享受学习乐趣、接受情感熏陶的沃土,是师生心灵相约的绿洲。
1.推广绿色德育,营造绿色人文环境。
在德育建设方面,积极探索具有校本特色的德育实践模式。坚持生活实践原则,以活动作为师生体验德育和提升素质的载体,让师生在共建共享共同成长的过程中,不断强化德性,不断地获得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一是创建和谐、融洽、民主、合作、友好的人际关系和客观公正、相互理解、抑恶扬善的集体舆论环境。二是构建绿色德育育人资源网络,研究绿色德育与社会、家庭之间的关系,探究如何对学生进行环境道德教育、人际关爱教育及生态道德教育。三是构建绿色德育模式,用绿色德育理念重新审视和认识已有的德育工作实践,找出薄弱环节,从自然生态德育因素、社会生态德育因素、学校生态德育因素、课堂生态德育因素等入手,力争构建以“绿色德育”为特点的德育模式,确保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创新性和实效性落到实处,通过绿色德育的推广来营造绿色课堂。
2.稳步推进课改,打造绿色生命课堂。
为了实现“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这一新课程理念,我们在全校上下推行“双导”(导学案,思维导图;教师主导,学生自导)课改和“互助态”作文教学改革。以导学案和思维导图为载体,通过多元互动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在“亲、助、乐”的师生人际情境和“美、趣、智”生动的学习情境中,自主、自为、自在、自悟、自得,在多向互动中体味、想象、思考、表达、交流,质疑并创造。最终使学生在课堂上获得心灵的滋养,能力的生成,情感的濡染,心性的陶冶,使每个孩子的个人潜能得以发掘和超越,让课堂生机盎然,充满和谐与快乐。一是加强集体备课,确保编写出高质量的导学案,每一个导学案做到学习目标文字化,课堂知识问题化,结论、总结、规律学生化,学习效果检测限时化,导学案批改落实经常化,并且把知识要点、学习要求、课堂检测,规律结论、例题、训练、作业融合到导学案中,让学生的预习、讨论、展示、作业都有依据,以引领他们的自主学习。二是充分发挥评价对学生身心发展的激励功能,以发展性评价激励学生,以情境激励学生,引导他们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三是课前教师精心设计疑问,课堂巧妙提出疑问,利用设疑激励唤起学生的求知欲。四是以成功激励学生,让学生从成功中获得激励,增强学习的动机、热情和信心,主动去争取新的成功,向更高的目标奋进。
3.坚持以生为本,精心设计绿色体育课堂。
首先培养学生参与体育教学活动的主动性。如通过游戏引趣,创设情景进行主题教学,以及采取师生探讨、研究,语言激励等教学方法和队形站立不拘于格,练习形式可独立、可组合等,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体验成功所带来的快乐,逐步培养起主动学习的兴趣。其次是培养学生参与体育教学活动的自觉性,如利用篮球、足球等学生非常喜爱的项目或其他的学习内容,通过教学,让他们发自内心的喜欢且乐于参与,逐步提高其自觉、主动的练习,建立自觉性学习的良好习惯。三是培养学生参与体育教学活动的持久性。如通过耐力练习、球类练习等,逐步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使之能持之以恒、坚持经常,为终生体育锻炼打下基础。四要培养学生参与体育教学活动的独立性,逐步培养学生的个人学习能力。五是教师教学的灵活性。改掉过去那种“千人一面,万人一项”的上课计划,采取“分项教学法”,加强每节课的灵活性,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区别对待。
4.让美育充满绿色生机,焕发绿色课堂的生命。
以素质教育为导向,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宗旨,打破过去以美育学科知识、技能为主要目标的教材体系结构,构建以促进艺术素养的形成为核心、以探究式艺术实践活动为主线、以人文性单元结构为基本特征的美育教学新体系。一是定位课堂,通过引入生活事件,设计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营造逼真的教学环境,使学生在特定的情境、角色、任务中去学习、领悟美。二是组织学生带着问题欣赏美,引领他们多看、多讨论、多做、多参与书画比赛、剪纸比赛、歌舞比赛等活动,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培养他们合作和科学探索的精神。三是注意运用现代化教育技术,即教育、教学过程中运用以计算机为基础的信息技术,来丰富学习的内容,渲染情境,开拓学生视野,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功能,激发学生浓厚的美育兴趣。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