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舍友不杀之恩”是一句网络流行语。针对自伤、自杀、投毒、杀人甚至雇凶杀人等负面校园事件频发,引起社会强烈反响,也激起了社会上很多有识之士对惨案一再发生的深沉原因的反思与追问。这句话看似笑谈实则是一种意味深长而又无可奈何的反讽调侃,折射出人们难以言表的的复杂心理。
这一话题的集中爆发是2013年4复旦大学研究生饮水机投毒案件,起因是生活琐事导致关系不好。
但这样的校园杀害事件在之前就出现过,也引发了社会的强烈反响。
2013年4月16日,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金城学院发生命案,大三学生小蒋被室友小袁挥刀刺中胸口身亡,起因是袁某没有及时给未带钥匙的蒋某开门。
2007年,中国矿业大学(招生办)的常某因为对宿舍同学不理睬自己而感到不满,投毒杀害同学。
2004年,成绩优异的云南大学化学院学生马加爵,因为和室友打牌时发生口角,最终将室友及相关同学杀害。
1994年,年轻貌美、成绩优异的女大学生朱令就读清华大学(招生办)期间,出现铊中毒的状况,并对其身体健康造成了极大的伤害。由于朱令没有铊的接触史,因此被认为是投毒事件。当时有怀疑是同宿舍同学所为,但至今没有结案。
对于这些惨案,社会上产生了很强烈的反响,与多媒体在第一时间进行了报道和跟踪调查,所有人的目光都投向了大学生。
大多数人对此事件表示惋惜,有的人表示吃惊并疑惑不解,大学生作为社会最具年轻活力,接受着高等教育的人群,竟能做出如此极端、丧尽天良的事情。有人指出,一些高校在类似的药品有监管上的漏洞,如果不堵住漏洞,类似案件有可能会再次发生。
更多的人则是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提出了忧虑,认为这是对法律没有应有的敬畏,缺乏一种对生命的爱惜,缺乏足够的理性才会有如此行为。生命是最可宝贵的,任何理由在生命面前都显得苍白无力。生存和竞争的压力再大,人也应有底线。有外在知识无内在约束,教育应反思。人民日报评论:培养人才,有知识更要有德性;大学教育,重学术更要重人格。让学生懂得去爱,去尊重,去包容,才能避免悲剧重演。
中国青年报评论:对于复旦大学生投毒的个案进行连篇累牍的报道和解读,并把板子都打到大学屁股上的评论,并不一定妥当。首先,中国大学的学生这么多,发生一两件投毒案,从概率上来看很小。其次,这些个案的主因,往往都是施害者的一时冲动或长期的心理扭曲所致,而非大学的教育和管理。如把它当做一个典型案例,没完没了地报道、评论,搞得大家紧张兮兮,使得同学之间都要互相提防,就得不偿失了。
专家评论一些大学生缺乏人际交往能力是连日来高校死伤事件频频出现的一个重要原因,这背后是长期以来相关教育的缺失。无论是学生自身还是学校、社会,都应该尽快亡羊补牢。此外,郑晓边建议,设置相应的服务机构,对大学生提供危机干预,及时为大学生提供心理疏导方面的帮助。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