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万里长江第一寨——云阳磐石城上俯瞰这座城市,看到的是一个拔地而起的现代化新城。龙脊岭连绵于北,登云梯横穿其间;长江奔腾于南,云阳20年的腾越映照其中。
从18小时到3小时 开启水陆空新时代
“云阳”县名始于明代,以地两山夹江,四时多云,而邑当山水之阳,故有此名。1999年,因三峡工程修建,云阳全县淹没面积123.58平方公里,县城首当其中。截止2012年底,全县完成搬迁安置城乡移民165220人,补偿、还建房屋542.39万平方米。
石板路的墨青幽深、街头巷尾的绵长叫卖、一屋做饭几家香的余味缭绕,是云阳人对老城的印象,更有当地人戏称,老县城有71条街——“其实一条街”。
如今的云阳新城是由原云阳、云安、双江三镇组合搬迁而成。从幅员面积不足1.5平方公里、人均住房不足8平方米的老县城,到面积19平方公里、人均住房超过29平方米的新城,云阳人迁移了32公里。而从1992年前境内无一米水泥路、人均收入不足600元,到2013年开启水陆空新时代、人均收入17967元,云阳人走了20年。
公路上车水马龙,车轮如年轮般翻滚,见证了交通的大发展。
1995年,云阳全县无二级及二级以上公路,四级公路仅为140公里。城区无公共交通车辆,市民出行主要靠电动三轮车。从县城下乡一般要2至3天才能往返。出境交通主要以长江航道为主,到重庆市要18小时以上。
近几年,沪蓉高速公路、渝巴路、渝巫路、云开路、云利路、云阳长江大桥等一批重大交通项目陆续上马,与周边的万州、开县、奉节、巫溪、利川等区县全部实现了二级及以上公路连接,形成了“三小时重庆”、“两小时云阳”的新格局。
截止2013年底,云阳全县公路里程达到7500千米,建成现代化二级汽车客运站和港口码头10个,实现农村公路“双百”目标。此外,明年开建的郑万铁路和“十三五”开建的重庆沿江铁路将穿越云阳,结束云阳不通铁路的历史。
秃岭荒坡变翠峦如波 三峡梯城评国家4A
两江环抱、襟山带江,一条长7.56千米“绿龙”腾然上岸。龙脊岭文化长廊串联起云阳新县城与宋朝古军寨磐石城、三峡文物园、世界城市最长人字梯登云梯,融合为一幅”山水城”生态画卷,亦构成我国首个城市型国家4A景区三峡梯城。
走进三峡文物园,明代南熏门、清代夏黄氏牌坊、龙脊石题刻、文昌宫、陕西牮楼等11处抢救文物静待你的到来,似在耳畔喁喁细语,说着那些“175水位线”下的故事。
占地3.7平方公里的龙脊岭长廊曾是一片秃岭荒坡,局部地段有破旧杂乱的民居和零星农作地,灌木、杂草丛生,垃圾遍野,雨、污水处于自然排放状态。为减少对原始山体和植被的破坏,云阳不修施工便道,采取驼运、人扛、手工制作等传统方式来进行建造。同时,就地取材,把施工场平的弃石巧妙地用在广场的造景中。云阳还将淹没线下的古树移植到了“长廊”新家。
除此之外,云阳还有依江而建的重庆最大滨江公园、预计在2015年完成5A景区创建的龙缸景区、建国以来地面文物搬迁级别最高、搬得最远、唯一整体搬迁的张飞庙等景点。景点的多样化与精品化促进了云阳旅游发展。1992年,云阳的游客接待人数7万人,只有门票收入2、3万元。2013年,游客接待人数增至161万人次,实现旅游经济收入8.5亿元。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