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岛四面环海,孤悬海外,自古以来,交通闭塞。解放后,国家投入巨资,拓建港口,铺设公路、铁路,建造机场,极大地改善了交通条件。海南建省后,进一步加强交通建设,使全岛形成了岛内以公路为主,岛外以水运为主,海、陆、空协调发展的综合交通运输网。海口市是海南省的省会城市,是海南岛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海陆空交通枢纽。
公汽系统
解放前,其虽是一个重要的通商口岸,但市区交通则十分落后。北宋,市区客运、轿子成为上层人物外出和婚嫁迎娶的乘坐工具,直至清末,才出现琼利马车公司,用木头制作三四十辆马车经营客运,停车于其红坎坡村,往返改市至府城间,每车坐4~6人,额满即开,不定班次,颇受社会各界欢迎。
其公路,在解放前的31年间,仅有3条,全长32.8公里,多是土路路面,有些路段雨天难于通车。解放前夕,全岛可以行驶的汽车仅80余辆(多数是私人汽车)。解放后,海南交通处将在其接管的汽车18辆经营该市至府城、该市至秀英的市区客货混载公共班车。不久,因汽油短缺而停业,所接管的车全部移交海南公路局,投入抡修海榆东线。这样,全市的主要运输只有原始的大板车、人力车和马车。1951年6月,组建该市公共汽车公司(地址在文明东路),从私人车行里购买2部破旧的丰田牌货车,配上2个木车箱,10月开始营业,只设该市至府城1条线路。1951年11月,成立海南行政公署交通处海南汽车运输公司,地址在该市得胜沙路65号,有客车8辆,货车26辆,私营汽车103辆,同时设立其汽车运输总站 (在旧钟楼对面),以及铁桥、大致坡等15个汽车运输站。1952 年冬至次年春,从广州、兴梅调来126辆私营汽车,和海南地区原有103辆私营汽车,组成海南公私合营运输公司。
海口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特别是1984年贯彻中央关于加快开发建设海南的指示和对外开放,及1988年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后,该市人民政府,每年都投入大量的资金和人力、物力,用于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使该市城市面貌发生了根本变化。市内基础设施建设有突破性的进展,在国家和省的支持下,集中大量的财力、物力,加快交通、通讯、能源、供水等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积极吸引和利用外资,发展外向型经济。主要交叉路口安上了红绿灯,道路交通大为改善,组成布局合理的城市道路网,而且建成并完善了郊区公路网。有海榆东,西线两条国道和东线,西线高速公路连接三亚,,形成环岛公路网。1991年,全市共有公共交通车辆606辆,比1990年增长1.5倍,。营运线路长度359公里,比1990年增长3.76%,。客运总量5901 万次,比1990年增长2.65倍,,比1990年增长52.8%。每万人拥有公共交通车辆13标台,比1990年增长1. 6倍。形成东南西北的公共牢通网络,加上活跃于各条道路和小巷的出租小汽车,交通十分方便,基本解决了乘车难的问题。
然而进入新世纪后,海口公交系统的问题逐渐暴露出来:公交车脏乱差,无空调,设备落后,服务不到位,司机不守交通规矩等等。当时人们将海口公交主力——中巴车形容为“狂奔的野马”。这些与内地发达城市相距甚远,严重影响了海口市省会城市的形象。因此,在2003年,海口市公共汽车公司购进首批空调大巴“共速达”投入线路,受到市民欢迎。随后海口市公交系统开始大规模换装空调大巴,近年还购进“星动力”绿色环保空调大巴。这些新换装的大巴与原来旧公交车相比,更为美观大方,无论舒适度与服务种类质量均大幅提高。除此之外,海口市公共汽车公司还增开了多条新线路,包括许多城乡支线,以方便市民出行。海口市的公交车均为空调大巴。2010年,随着海南岛东环轻轨铁路建成,海口市公共交通将再添一新成员——轻轨。轻轨横穿海口市区,连接海南岛东部各市县,直达最南端的三亚。这将大大方便市民及游客出行。
航空
1939年,日本侵琼时,在该市、三亚、黄流建立了飞机场,日军61航空厂分别在该市、三亚设立分工场和补给工场。1945年10月上旬,国民党运航队以海南改设特区地位重要为由,在该市设立办事处,派范思立任主任,地址设在新兴路(今新华北解放戏院附近),海南交通界会同香港国泰航空公司,经当局及香港政府同意,于1949年12月14,日开设琼港线飞航,。1949年10月,中航公司每周有4班水上飞机,飞行澳门、梧州、香港、海南一线。1949年10月19日,中央航空公司增辟琼暹航线,每周四由该市直飞曼谷。民航大队每日有班机由该市至三亚,至香港,空军运输机也每周一、三由该市开往三亚。国民旅行社每周三、六开办该市至香港、澳门航线。此外,还开设该市至台北、台南航线。
1950年4月,解放后,由中国人民解放军南海舰队航空兵接管该市机场,为军用机场。1956年2月起,拨出部分场地作为中国民用航空站,同时,开航客运,该市机场作为军民两用机场启用,称为大英山机场。后由于市区的迅速发展,给机场发展造成巨大障碍。经中央军委国务院批准立项建设的新机场于1999年2月在琼山市美兰乡(今海口市美兰区美兰镇)落成,5月通航,定名为:海口美兰国际机场,同时大英山机场停航。
海口美兰国际机场目前是国内干线机场,占地面积583公顷,飞行区等级按国际民航组织制定的4E级标准修建,可满足波音747-400等大型飞机的起降要求。跑道长3600米,宽60米,一条平行滑行道长3600米,宽44米,配备世界先进水平的二类助航灯光系统,通讯导 航设备二类仪表着陆系统,其他航管及机场服务设施也达到国际先进水准。
海口美兰国际机场自1999年5月25日通航以来共开通航线95条,其中国内航线84条、地区航线2条、国际航线9条,与56个城市通航。,旅客吞吐量平均每年都以约12%的速度快速增长。2004年旅客吞吐量达747.8万人,大大超出年旅客吞吐量600万人次的一期工程设计流量,航站楼及站坪扩建需求迫在眉睫。
2003年12月26日,由海南美兰国际机场股份有限公司出资4.34亿元人民币,兴建海口美兰国际机场航站楼及站坪二期续建工程。2005年12月22日,该工程通过了国家行业验收,并于2005年12月31日零时投入使用。从而使美兰机场航站楼总面积达9.93万平方米,站坪总面积达38.4万平方米,站坪机位33个,可同时停放3架B747型飞机、16架B767以下机型的飞机和14架B737机型飞机,年旅客吞吐量达930万人次,高峰小时旅客吞吐量可达4349人次,预计2011年突破1000万人次。
美兰机场是一座“园林式机场”,机场内空气清新,景色宜人,机场可绿化面积绿化率达99.6%。初次飞抵海口美兰机场的乘客可能会觉得美兰机场的外形非常不同于国内其他机场。因为美兰机场航站楼采用模块式布局,顶部构思源于海南黎族村寨的塔帽式建筑造型,极富有民族及地方特色,航站楼装修突出了滨海城市的热带风情,色彩简单、明快,室外配以庭院、流水及小品,充分突出海南四季有花、四季常绿的特点,人与自然相随相亲。
海口美兰机场交通便捷,航站楼地下有快速通道直达高铁美兰站,抵达美兰机场的乘客,可以由此购票前往海口市区或三亚。地面有21路,41路公交车以及机场巴士前往市区。
近年来,美兰国际机场在加强硬件建设的同时,不断提升机场的各项服务水准,致力于服务满意率的不断提高。2004年,海口美兰国际机场旅客和航空公司综合满意率为90%,航班放行正常率达99%。获得许多项国内外荣誉。
铁路
海南现已建成环岛铁路,分为西环铁路以及东环铁路。现有的西环铁路为普通铁路,主要用于出岛客货运;东环铁路为高速铁路,开行动车组。东环铁路于2010年12月30日通车,同时,西环高速铁路也在东环高铁开通次日举行奠基仪式,西环高铁将在现有的西环普通铁路的基础上,再建造新的高速列车用于客运,构建出环岛高速铁路框架。
西环:西环铁路始建于四十年代,后毁于风灾。2004年12月5日,粤海铁路客运开通,我国铁路史上首对跨海旅客列车(海口-广州)K408/407次正式开行。当前的粤海铁路即为西环铁路,西环铁路现已开通三亚-北京西,三亚-上海南,三亚-广州,海口-成都东,4趟出海旅客列车。
东环:东环铁路全长308公里,投资202亿元,2010年12月30日正式通车,经过海口美兰机场、文昌、琼海、博鳌、万宁、陵水等站直达三亚,全程运营时间约2小时。三亚-海口东(海口)对开始发首班7:00,末班车22:00,平日开行22对往返动车组列车,节假日按情况会加密频次。
同时,海底隧道正在规划,到时内地与海南的交通将更为方便!
港口
海口市拥有秀英港、新港2个客货运输港口,担负着全岛800万人口所需生产、生活资料的80%的调入任务。
秀英港(海口港)
拥有30多年历史、曾经为海南最大客运口岸的海口新港结束了历史使命。从6月15日起,海口新港所有营运业务全部迁移至秀英港区。
城区建设
公共绿地新增白沙门公园等10座市级公园
规划中关于公共绿地内容重点提到要完善现有市级综合性公园,新增10座市级公园:白沙门公园、南渡江河口公园、红城湖公园、美舍河公园、海秀公园、美藤河体育公园、永庄水库森林公园、沙坡水库森林公园、玉龙泉国家森林公园和五源河森林公园。
城市旅游旅游区布局构建“三带、一轴、一中心”结构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