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古老的村寨---云阳磨盘寨

家乡区县: 重庆市云阳县

  磨盘寨又叫磐石城。
  一座被毛泽东称为“奇特”的城。
  一座兵家必争的城。
  一座在长江沿岸寨堡中独领风骚的城。
  它还有一个名字:大石城。

  这座坚固如钢铁凝成的寨堡巍然屹立在重庆市云阳县新县城的长江边。是遥望历史云烟和向江里的行客诉说沧桑变迁吧!
  清乾隆《云阳县志》云:“磐石城者,夔门之砥柱,川东之保障也。”
  这里,我感到了腾腾燃烧的战争之火,感到了凭险拒守和奋力争战的情景,感到滔滔东去的长江与社会斗争一同澎湃的惊涛骇浪!一个脆弱、柔肠的人来到坚毅、沉雄面前,更加苍白无力了。
天工加人力,奇迹之后的奇迹。

  叫它“磨盘寨,”是因为状如“磨盘”;叫它“磐石城,”是因为固垒险严;叫它“大石城,”是因为有个军事堡垒“小石城”和它相呼应。无论何种命名,前面的字都是自然的概括,最后一个字是人文的升华。此城四面绝壁,垂直最低处高30米,最高处达50米。上面真像磨盘似的平坦,总面积约3.5公顷。前后建有寨门。南面壁立长江且遥望贾家寨堡,前门东望日出并三峡神女。与后门的地势比,前门较缓,但比万里长城中的八达岭更加险峻。后门设在万仞悬崖绝壁之罅。正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前门悬镌斗大三个字:磐石城,十分遒实、雄劲,吻合了不可摧的“磐石”精神。右方石壁上刻有清人许缵曾的《磐石城记》,可惜被岁月风雨斑驳得不能辨认。
南宋时,为了抵御蒙古军队的入侵,于1242年,将军余玠在自然天险的基础上,再制险筑城,有效地抗御了蒙古人的进攻。从此,磐石城成了远近闻名的军事之城。

  抗日战争时候,磐石城上驻有中国政府的炮兵部队,以抵御日寇从长江入侵万县、重庆。

 儿时亲眼目睹了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中后期轰轰烈烈的“文化大革命运动,” “武斗”发生,一派一时力量悬殊,固守在磐石城上,被围攻数月,不时炮声隆隆,枪声并作。但因为磐石城险峻,最终仍未攻下。今看石壁,弹痕斑斑,这是最真实的历史见证了。

  新编篡的《云阳县志》记载:“元代以后,有人在寨上建昙华寺。由于寨上风光奇异,渐被私人占有。清雍正、乾隆年间,分属谭、柳二姓,乾隆五十四年(1789),由涂怀安购得。道光中,于寨上偏北方建涂氏宗祠。同治后,大力扩修寨墙,整修寨门,增设枪眼、炮洞。同时,选择低洼处修筑塘库数座,修建房屋数百间,将涂姓人家全部迁至寨上居住。将寨建成一座坚如磐石的军事要塞。在全县246座寨堡中,以雄、险、奇而备受人称赞。”

  今夏“五一”节有幸登上寨堡。立于云峰,俯仰天地。沧海之变,时境之迁,令人思连千载,百感交集。“高峡出平湖”带来的景象几乎消逝了磐石城一段历史时期里的孤寂与荒凉。现在与它相伴的是崭新的云阳县城;与它隔江相对的是新落成的张桓侯庙。因为三峡水库的建设,县城和张桓侯庙沿江而上数十里,找到了一片远比过去那里开阔的新天地。

  据县志记载,云阳县最早的县址就在这里,距今已有2300左右的历史了。“截断巫山云雨”的旷世壮举促成了县城治所历史的轮回。

  离磐石城数里的江边,有香火盛极一时、“三人”(苏轼、苏辙、黄廷坚)结伴同游的云岩寺。

  再看大江,碧水莹莹,波浪不惊,浩淼无际,青山万丛。极目远天,哪见孤帆一片;近看平湖,却是希冀千船。物换时移,薄雾消尽,阳光普照,汽笛声处,江花似火。长江找到了驯化的港湾,历史为野性营建了蔚蓝的摇篮。

  在这里,正在崛起一又一座新的长江大桥,把盘石镇、张桓侯庙和磐石城及云阳县新城连接起来。

muzily12(2014-12-13)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