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园的历史

家乡区县: 江苏省如东县

汪氏文园对丰利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它折射着丰利的历史,也代表着丰利文化曾经达到的高度。 首先,文园是丰利盐业、渔业和商业繁荣的产物。丰利旧属如皋,称“东皋”或“皋东”。和南通地区的许多古镇一样,丰利也是一座因盐业而兴起的小镇,丰利场曾经是沿海重要的盐场之一。盐业的繁荣,带动了其他行业的繁荣。皋东的制盐业始于汉,兴于唐,明清时期达到鼎盛。皋东大量产出的原盐通过运盐河输送到内地,而内地的物资和先进的儒家文化也源源不断地流入皋东。这一过程中,徽商发挥了非常大的作用,丰利的汪氏家族,便是其中的代表。可以这样说,没有发达的盐业和渔业,就没有丰利商业的繁荣,当然也不会有丰利文园。 其次,文园本身就是丰利历史上的一座文化丰碑。园林艺术是一门综合艺术,中国的古典园林总是带有浓厚的人文气息,注重熔诗画艺术于一体,强调意境的营造,追求景中有情、景中有趣,一座园林往往就是“一幅立体的画,一首无言的诗”。文园的建造,不仅倾注了汪氏祖孙三代的心血,寄托着他们的审美追求,也凝聚着当时园林设计人员和无数能工巧匠的才情与智慧。它的艺术成就,在中国园林艺术史上独树一帜,堪称典范。 再次,以文园为载体,汪氏家族的人员广交各地文化名人,形成了一个“汪氏文化圈”,他们的交游创作活动,推动了当地文化的发展,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财富。 汪之珩性雅逸,尤喜广交文朋诗友,他与李御、刘文玢、吴合纶、顾駉、黄振号称“文园六子”。他们终日诗酒唱酬,凡佳辰良宵无不会,会无不诗,著有《文园六子诗》《甲戊春吟》《文园集》。“六子”之一的刘文玢曾在《文园即事》一诗中这样描写当时聚会的情况:“到来仿佛通仙观,绿水朱霞镜里看。六月披襟无溽暑,三宵玩月有清欢。长松落落散虚籁,疏竹萧萧生暮寒。自是主人风雅剧,客怀容易酒杯宽。”游园赏景,饮酒作诗,这帮文人当年的风雅从中可见一斑。更为重要的是,在汪之珩的带领下,他们编辑出版了《东皋诗存》48卷与《东皋诗余》4卷,这是南通有史以来的第一部诗歌总集,被收入《四库全书》集部存目。 随着文园名声渐盛,外地的文化名人也慕名来到文园,扬州八怪中的黄慎、郑板桥、罗聘等人以及经学大师洪亮吉、著名学者钱咏等,都曾在文园留下诗画佳作。 黄慎是乾隆二十年(1755)来文园的。其实在此前一年,汪之珩先到扬州寻访了他,两人相会,一见如故,汪之珩见黄慎境遇窘困,初赠出手便是白银百两。临别,又邀黄慎中秋佳节到平山聚会,黄慎欣然应允。当年中秋,汪之珩率文园诸子宴集平山堂,黄慎受到了热情欢迎。席间,宾主分韵作诗,黄慎连夺其冠饮酒数杯。月满中天,余兴犹浓,黄慎酒酣挥毫,即兴作《夜游平山图》卷(现存上海博物馆)。临别时,汪之珩邀黄慎古丰一游。次年秋天,黄慎践约来到文园,汪之珩热情设宴招待。文园的美景,让黄慎赞不绝口:“著述满庭无俗客,通猎千古罗群书”。黄慎在文园一住就是三个月,这是他一生最为快意的时光。他在文园创作了不少传世诗画作品,如为友人王国栋(字殿高、号竹楼,兴化人,在文园任教读,寓居文园数十年)作《王竹楼莓苔小坐图》,并题以七言古诗(现藏上海博物馆);为南通画家丁有煜作工笔坐像图(现藏南通博物院)。第二年初春,黄慎重游文园,写下了《重过汪璞庄读书堂》等诗。   乾隆二十五年(1760)夏,郑板桥也来到文园。无锡市博物馆藏有一幅郑板桥手稿,开句便是:“我住文园,是六月,匆匆赴约。”郑板桥在文园住了一个半月,期间写下《板桥自序》与《刘柳村册子》两篇著名文章,如今都是研究板桥艺术思想的第一手资料。   被称为八怪之首的金农,与文园亦有渊缘,他曾在乾隆二十七年(1762)为汪之珩作《墨竹图》。金农是否到访过文园,不得而知,但他的弟子罗聘于乾隆二十九年(1764))应文园主人之请,来到丰利作画,扬州博物馆藏有罗聘画赠丰利画家陈嵩的一幅《指画唐人诗意图》。

15-Residualhave(2014-12-13)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