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北革命展馆

家乡区县: 韶关市浈江区

七月的粤北,给中国共产党89岁生日增添了火样的情感。

2010年,韶关市区五里亭、南雄瑶坑村、始兴“红围”等三处省委旧址和中共粤北省委历史陈列馆正式对外开放。韶关以崭新而又独特的方式为“七一”献上一份厚礼。与此同时,中共广东省委、粤北省委历史陈列馆也迎来了参观的人潮。据统计,陈列馆开放的头三天,参观人数就达两三千人。

看展览备感幸福来之不易

7月1日,前来参观省委旧址的人群中,有不少是年过七旬的老干部,他们边看展览边回忆着过去的峥嵘岁月,感叹现在生活的优越。

韶钢的退休老党员陈老伯告诉记者:“今天一早,我就赶过来看展览,就是想了解一下中共广东省委在韶关活动的足迹,并用一名老党员的赤诚之心,来支持一下旧址纪念馆的建立。”

一些家长还带着孩子前来参观,他们希望孩子们能更加了解韶关历史,更好地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

征集党史资料和挖掘旧址文物

为省委机关历史陈列馆征集史料和文物,是韶关史志办责无旁贷的工作。日前,记者采访了韶关市史志办主任吴土清,他详细地介绍了市史志办征集史料和文物的过程。

据吴主任介绍说,韶关的党史资料十分丰富,革命旧址很有影响力。

省委和市委决定修复保护抗战时期省委旧址后,市史志办在极短的时间内向省委党史办提交了“三址”详细完整的书面材料,内容包括:旧址瑶坑的面积、何时搬迁、红围目前的现状、五里亭中共省委旧址的面貌及主要情况等,并对这些宝贵的历史文化资源如何挖掘、开发和保护,作了详细的说明与规划。材料上交后,得到了省委党史办的肯定,旧址遗迹的发掘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着。随后,市史志办根据列出的100条史料纲目,逐条寻找线索,艰难地寻找与广东省委旧址相关的文物、史料。市史志办在征集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收集到的文物都一一进行清点整理。

红色经典的抢救性挖掘

市史志办为了完成收集资料的任务,专门派出多个征集组到各地搜集史料和文物,足迹遍布内蒙古、大连、南京、上海、江西、湖南、北京等地。在北京的中央档案室、中国电影资料馆、中国历史资料馆、中国军事博物馆、抗日战争纪念馆等部门,征集组成员搜集到了不少中共广东省委北迁韶关后的珍贵历史照片和相关影像资料。

在搜集、挖掘工作中,征集组成员还分头去拜访当时还健在的亲身经历过这段历史的老同志,让他们回忆当年省委工作战斗的情景和过程。

这是一种红色经典的抢救性的挖掘。

从2009年4月起,史志办文物征集组先后拜访了十几位老同志,他们都在九十岁以上。吴主任在采访中说,我们及时地记录下了这些珍贵的历史资料,遗憾的是拜访的十几名老人中,目前有5名已经离开了我们。

黄焕秋在粤北广东省委担任过省委书记李大林的秘书,解放后曾任中山大学校长。他告诉吴主任,中共广东省委在北迁韶关时选址五里亭是有缘由的。当时,黄老的哥哥是韶州师范的校长,而中共广东省委旧址所在地是韶州师范的农场,且农场的场长正是黄焕秋的舅舅。

去年,在曾担任过省委张文彬书记的交通员司徒丙鹤(已病故)的家里,吴土清与已94岁高龄的老人进行了4个小时的交流。司徒老先生回忆了在韶关艰苦的岁月,讲述了大量可歌可泣的故事并亲自提笔为纪念馆写下了寄语。

7月5日是省委张文彬书记诞辰100年纪念日。由于老同志已离世,市史志办的工作人员无法得到直观的资料,但从张老孙子那里,工作人员断断续续的也了解到了老人的生平以及一辈子忠于职守为革命的赤诚之心。同时,张老的家人还把张老儿时用过的桌子、凳子、柜子等物品捐赠给了纪念馆。

开创红色旅游新品牌

广东省委旧址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意义,在全国党史研究中有很高的地位。从红色旅游的角度看,省委旧址是具有旅游价值的开发项目,如果与韶关其他的红色旅游线路串联起来,对开创韶关红色旅游的新品牌是起到重要作用的。

据韶关高级导游罗世雄说,由于当时的粤北省委机关领导着整个华南地区的抗日救亡运动,因而,广东省委旧址特色旅游线路的建立,也将会吸引湖南、江西、海南等韶关周边省市的群众、党员前来参观、学习,这样不仅能大大丰富韶关红色旅游的客源,还能推动韶关整个旅游产业的发展。

在今年全国评选的第二批红色旅游线路中,以广东省委机关旧址为核心的韶关红色旅游项目,将有可能进入全国红色旅游的规划。

逸楠(2014-12-13)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