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7月1日,北伐战争纪念馆经过近两年的筹建正式落成并向市民免费开放。大批孙中山先生及北伐战争时期的文物实物及历史图片令前来参观的观众眼前为之一亮。
韶关旧为曲江县治,自古被人称之为“唇齿江湘,咽喉交广,据五岭之口,当百粤之冲。”在军事上,谁掌握韶关,谁就能威镇三省,居高临下,纵横南北。因此,自古岭南有战事,韶关便是兵家必争之地。早在东晋、南朝时,韶关就成了北伐出师之地。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为了推翻北洋军阀统治实现中国统一,曾两次在韶关设大本营举兵北伐。
本文以史实和现状交织的方法,探寻孙中山北伐大本营与即将面世的北伐战争纪念馆的历史轨迹。
大本营是一栋两层四合院洋房
1922年春,孙中山在广西桂林北伐受阻后,决定设大本营于韶关,取道江西继续进行北伐。5月13日,孙中山从广州前往韶关督师北伐,大本营设在曲江县城总镇街(亦称弓箭街的粤赣边防军务督办署内,今韶关市区建国路韶关军分区内)。
北伐大本营是署内一栋两层四合院洋房,为民国初年仿西式而建,建筑面积1190平方米。1924年,孙中山第二次在韶关北伐,因城内驻军、供给和指挥均为不便,北伐大本营不再设在城内,而设在韶关火车站附近的粤汉铁路公司养路处小洋房内。粤赣边军务督办署所在地,后来一直为镇守韶关的军事机关驻地,韶关解放后至今为韶关军分区所在地,当年孙中山北伐的大本营也一直为军事机关使用。
决定兴建北伐纪念馆
上世纪70年代末,孙中山北伐大本营由于年久失修已成为危楼。据有关人士说,有关部门曾提出过维修北伐大本营的计划方案,但没有得到落实。80年代初,北伐大本营这一危楼被拆除。80年代中期,为纪念孙中山北伐,市博物馆曾在当年孙中山北伐誓师地(今中山公园内)选用了一间房作为孙中山北伐资料、图片陈列馆,但维持的时间甚短。此后,不少市人大代表和市政协委员多次提出议案,呼吁重建孙中山北伐大本营。
2007年,市委、市政府为打造韶关历史名城,也为缅怀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的丰功伟绩,彰显韶关在北伐战争中的重要地位,决定兴建北伐纪念馆;市第十二届人大一次会议通过《关于兴建北伐纪念馆的议案》。随即,市政府及时制定《关于落实兴建北伐纪念馆方案的实施方案》,要求相关部门按照制定详规、征地拆迁和开工建设三个阶段的工作组织实施,并决定由市城市管理局牵头负责施工建筑,市文广新局协助,并负责文物资料收集和展厅的布展工作。
重现昔日北伐大本营场景
兴建北伐纪念馆,实际上是1922年孙中山在韶关北伐时的北伐大本营的重建。重建北伐大本营,以此为场地,陈列孙中山两次北伐和国民革命军1926年北伐的历史资料、图片和文物,纪念北伐,因此称之为“北伐战争纪念馆”。
北伐战争纪念馆建址曾选择过原北伐大本营旧址处、中山公园内、北江大桥东北侧,而最后选定韶城北国道323线良村跨线(铁路)桥头南侧与帽子峰北坡北堡(旧碉堡)之间地块,北至国道323线路边,占地面积约13600平方米。据2008年8月21日《韶关日报》报道:“这里至今仍遗留大革命时期(按:应为土地革命时期)的战壕与碉堡,风格与北伐时期一致,易于形成同一时期的历史文化景观。同时,这个选址因毗邻抗战时期中共粤北省委旧址位于现韶关牛奶场,旧称韶州师范附属农场),结合北伐纪念馆的复原建设(按:应为北伐大本营兴建),适当建设一批反映近现代革命人物在韶进行革命活动的雕塑,可形成一个具有浓厚氛围的红色景区”。其实,选择该地兴建北伐战争纪念馆,也与孙中山当年北伐有关。1922年,孙中山第一次在韶关北伐,陈炯明在广州发动“6·16”兵变,北伐军奉孙中山令回师靖乱,与叛军三度激战就在于此。
北伐战争纪念馆已向社会开放
北伐战争纪念馆主体工程,于2008年10月初开始动工兴建,2009年下半年完工,按照《孙中山北伐纪念馆设计方案》进行建筑,基本复原当年孙中山北伐大本营的格局,为西式二层四合院楼房。所不同的是全部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面积扩大为2600平方米,房22间。北伐战争纪念馆座南朝北,馆前建有牌坊大门,进入大门为广场,广场中央建有高6米多(含台座)的孙中山半身铜像一座。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