韶关市一中(三)

家乡区县: 韶关市浈江区

广育中学

远在清代光绪年间,省内各地在曲江县的工商业者,纷纷成立各地区的驻曲江同乡会,如兴梅、西江、四邑、广属同乡会。其中以广州为中心广府语言系统的广属同乡会势力最大,他们多数从事百货、金银首饰、粮副食品加工等行业,在各同乡会中财力雄厚。[1]
民国33年(1944年)2月,广属同乡会决定腾出会所创办私立广育中学,即今峰前街市第四中学校址,当时,还办有私立广育小学(即解放后的市八小的前身),在校园西北角,中学则在校园的东边,校长麦炳桓,当年就向广东省教育厅申报批准正式立案。分春(2月)、秋(9月)两季招生,初、高中各招一个班,当年即有初、高中共4个班学生100人左右。[1]
民国34年(1945年)1月,当时正值抗日战争时期,因日机大肆轰炸,迁至江西省龙南县办学,民国35年(1946年)抗日战争胜利结束后,又搬回原址上课。这两年均因时势紧张、经费不足,停办了高中,仅留初中各年级各一个班计80人左右,校长郑维邦于民国35年2月接任后,在相当艰苦的条件下,修复烂台烂凳,维持上课。[1]
民国36年(1947年)2月,学校董事长张本初(金铺老板)延请原省立志锐中学教务主任易际良任校长,春季恢复招收高中一个班,初中保持各年级一个班,由于广属同乡会资金周转不灵,这一年招收春季高中生后,就再没有招高中,只坚持把初中各年级办下去。广育中学占地面积约680平方米。[1]
在广育读书的多数是曲江工商界子弟,随着广属驻曲江的工商业者纷纷南归,每学期转学人多,生源越来越少,到1948年春,高中生全部转走。[1]
1948学年第一学期,校长为易际良,总务主任邓本平,教务主任由校长兼,后期是潘青镇,教员只有潘少波、吴尚俊、卢俊文、陆幻墀、薛英、易继常、范景康、(1949学年增加青年教员蔡思义和教英语的梅老师、教音乐的谢爱芬、教体育的黄镇韶)、医务兼干事何丽翩,另有职工5人。1947年初三毕业生18人,1948年初三毕业生15人,1949年初三毕业生22人,1950年初三毕业生19人。[1]
联中和北江中学

(1949.10~1956.1)
1949学年,励群初级中学有4个班155人,初中毕业生41人,1950学年有5个班185人,初中毕业生41人;1949学年,广育中学有3个班102人,教职工15人。两间私立中学还办有小学和幼儿园,分别靠校产租金及收学生的学杂费勉强维持办学。[1]
韶关解放前,教职员生活没保障,随时都可能失业。解放后,不仅工作有保障,还可得到培训提高的机会,享受公费医疗待遇。私立学校教职员参加了1949年冬的首期教师研究班,还参加了1950年暑假的粤北区中学教师研究班,之后又参加教师思想改造学习,到私立学校因经费困难实在办不下去时,又由政府收归公立。现存1954年所填写的广东北江中学初中部的45名教职员卡片中有五分之一是私立励群、广育两间学校的教员。[1]
抗美援朝开始后,为了在社会上造成摆脱帝国主义教会控制的形象,私立励群初级中学校长吴新铨在1951年春起,拒绝曲江天主教慈幼会每学期给予的一万斤谷。因此,办学经费难以为继,遂打报告请求政府扶持,另一间私立广育初级中学(1944年创办)办学经费失靠,也打报告请求政府扶持。[1]
1950年2月,韶关市原两间公立完全中学“省立志锐中学”(校址在互励路现中共韶关市委机关所在地)、“曲江县立第一中学”(校址在现韩家山铁路俱乐部)与“省立韶州师范学校”合并为“广东北江临时联合中学”,中学部在原志锐中学校址办学,师范部在帽子峰南麓的平民路上课,校长先后由北江专署专员何俊才、李文华兼任,副校长先后有陈奎昌、黄开光。各校的实际管理工作仍由各校的原校长负责。[1]
1950年9月,广东北江临时联合中学师范部复名韶州师范学校,中学部改名为广东北江中学。[1]
1951年4月,经当时北江专署文教科批准,两私立初级中学励群中学和广育中学合并为“私立励群广育联合初级中学”,在孝悌路原励群中学校址办学,两校的小学合并为广育小学,在广育原址上课。私立初中合并后,原广育校长易际良请辞调至北江工农业技术学校任教育长,私立联中校长由原励群校长吴新铨担任,专署文教科调派原韶州师范副教导主任罗林(中共党员)为副校长。后来,由基督教会办的“私立普光初级中学”(校址在现东河韶关汽车修理厂所在地)因解放后学生人数不多也并入了私立励群广育联合初级中学。[1]
1952年9月,全市公私立中学合并,私立励群广育联合初级中学并入广东北江中学,统一在孝悌路原励群中学校址办学,高初中共处一校,校长由当时中共韶关地委文教办主任李凌冰兼,副校长先后有刘碧、廖拔成、古师勋、张雪馨等,原私立联中副校长罗林则调回韶州师范任职。后因学生多,又在广育中学原址开设广东北江中学分教处。[1]
1953年7月,广东省教育厅经教育部批准,确定广东北江中学为广东省的七所重点中学之一。1953年12月,刘碧任广东北江中学第一副校长,负责实际领导工作,1954年9月刘碧任校长兼任北中、韶师、卫校、农业技术学校党支部书记,副校长为廖拔成、古师勋、张雪馨,1955年后曹直任专职党支部书记。[1]
1954年11月,广东北江中学将高中学生迁入西河黄田坝新校址,初中部留在孝悌路(即今西堤横街)原址,扩大招生,刘碧仍任广东北江中学校长,张雪卿为教导主任,张东海、卓广清、邓若驰、饶纪寰等为副教导主任,钟木元、成为仪为正、副总务主任,统一管理高中部和初中部。1954学年初中部有28个班,学生1362人,毕业生有410人。[1]
韶关中学

逸楠(2014-12-13)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