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总是让我很爱这个地方

家乡区县: 韶关市浈江区

“天香茉莉素馨”
早在西汉时期,陆贾出使南越时,看见岭南喜种花、花、戴花,屋前屋后厅堂房内也都摆满了花,便赞誉广州是“彩缕穿花”的。当时种植较多的素馨花原名耶悉茗,相传也是陆贾从西域带来的,南越王赵佗本是北方,因思念故乡,便令将此花在城内广泛种植。《南越行纪》记述:广州是百花生长之地,女们喜欢用西域传来的素馨花、茉莉花“彩线穿花心,以为首饰”。屈大均在《广东新语》里也说:“女子以彩丝贯之,素馨与茉莉相间,以绕云髻,是曰花梳。”讲的是少女们常以彩丝间串素馨茉莉,绕于鬓谓之“花梳”,作为一种首饰。一些了年纪的女,她们也戴“花梳”。 蜑娘们(居民女)还以花串挂于船之四旁,以作装饰点缀。素馨花也可提炼香油,可作儿女之化妆品,以其能为面脂润发,龙涎香饼香串,冶以素馨花则韵味愈远。乃到隆冬时素馨花朵缩小,摘下经数的时间才开。而素馨花在夏天酷时,花朵盛开,琼英狼藉,入满城如雪,芬香。到了农历七月七的七巧节时,素馨花是达到最狂的季节了。珠江河面的素馨花花艇,游泛于西泉一带,此时则千门万户,皆挂素馨灯,结为鸾凤诸形,或作流苏宝带,间以朱槿花以供神佛。豪门宴会当酒酣时,出素馨球以献客,客闻寒香而沉醉以醒,以挂复斗帐中,虽然盛夏,能除炎,枕簟为之生凉。故此有俗谚曰:“槟榔辟寒,素馨辟暑。”故此粤均以槟榔和素馨为矜类之尤物,如有客来时,先献客以槟榔,次以素馨花也。
素馨之花名与五代南汉时期一位宫的死有关,这是自宋而下历代文包括史家都一致认同的,虽然记述小有出入,但的确是一段千古美谈。据说在五代十唐末南汉(1000多年前)时代,南汉王刘铁的宠姬素馨,原本是珠江南岸庄村的一名种花女,素馨入宫后,大概实在看不惯伺弄假花的造之美,把她对鲜花的钟也一并带进了王宫。刘王为博美欢心,令宫中广种耶悉茗,宫女也要佩戴此花。三千宫女每天起来梳洗之时,花瓣顺漂流,也便有了“流花桥”的典故。素馨死后,葬于城西北郊十里三角市,南汉王伤悲不已,为了怀念这位妾素馨,使将耶悉茗花植于其冢,并改为素馨花。
南宋方信儒的《南海百咏》,明末清史学家顾祖禹的《读史方舆纪要》,清居大均《广东新语》都有关于素馨花田传说的记载。居大均说:“素馨斜,在广州城西十里三角市,南汉葬美之所也。有美喜簪素馨,死后遂种素馨于冢,故曰素馨斜。至今素馨酷烈,胜于他,以弥望悉是此花,又名花田。”清朝乾隆时广州太守赵翼《瓯北集》“花田诗”云:“十里芳林傍涯,当年曾是玉钩斜。美死后为芳草,醉守来时正好花。满地种珠夸老圃,千筐带露入豪家。蜑娘微风过,勾尽游是髩鸦。”此诗本平淡无奇,但赵翼算是大官,他的诗也就为所传诵。
以素馨花为主的广州花市,最早有文字记载的在南宋。南宋淳熙五年(1178年)周去非《岭外代答》记载,广州地区生产素馨花,花开时“旋掇花,装开他枝。或以竹丝贯之,卖于市,一枝二文,竞买戴”,广州,也因此有了“天香茉莉素馨”之称。
《大清一统志》和《广东新语》等有“平田弥望,皆种素馨”等记述,而流花湖、素馨斜、花田、花地等历史传说,都十分清楚。当年庄村一带,即今海珠区南石、瑶、庄、南村、小港、五凤村等地区,大多数家均以种花为业,实际是广州南岸的一座大花园。花农、花贩经常运素馨花到城中贩卖。是故清陈华有诗云:“三十三乡不少,相逢多半是花农。”清诗黄子高咏“花贩诗”有云:“何不庄村里住,一生衣食素馨花”,说明素馨花为广州所喜。
《番禺县志》载:“珠江南岸有村曰庄,周里悉种素馨,……花客涉江买以归……城内外买者万家,富者以斗斛,贫者以升,其量花若量珠然。……花渡在五羊门(五仙门,今海珠广场侧)南岸,每分载素馨至此舟,故名。……花多价贱,十钱可得升许,家有十余,簪戴皆足。”从这些文字记载中可见以庄素馨最为着名,产也较兴旺。当时城内居民喜素馨,以其洁白可,备受青睐,名列首榜,而且不断扩大市场,历久不衰,为当时广州的“市花”。
早期花市—“花渡”、“七门”和大策
在唐代,广州就有专门以卖花为生的。在唐末南汉时,广州近郊出现了卖花的花墟。
早期的常年花市大约形在明朝中期。那时花市大都是以零售为主的城门花市,其中五仙门市场最具代表。五仙门遗址在今海珠广场西侧艺景园。花客们从河南买花后用船载至此岸,再拿到各个城门摆卖。五仙门对岸河南的码因此得名为“花渡”。《南越笔记》中载:“广州有花渡,在五羊门南岸。广州花贩每分载素馨至城,从此舟,故名花渡”。“花渡”是广州早期花市之一,《岭南杂记》证实了这个码每天都有数百担的花卉集散,大部份是运到各个城门摆卖。每十钱可买素馨一升,“富者以斗解,贫者以升其量花若量珠然”,(屈大均 《广东新语》)。
清方殿元有一首《羊城花渡歌》:“花渡,秋桂楫木兰舟,红妆障影悠悠。悠悠一不可即,谁不怜花似颜。钗玉燕亦多,不明珠素馨。君不见,卖花儿女钱满袖,风齐入五羊城。”这首词不仅写了花渡栽花船的优雅,也描写了偏素馨花的卖花女的多美丽。
明末清大文居大均着有《广东新语》,提及明代广州花市时说:“广东有四市(罗浮山的市、东莞的香市、广州的花市、廉州的珠市),其一为花市,在广州的七门。”
早期的花市在“七门”城门和藩署前(今北京路北)、西湖路、三角市一带,后来向城西关扩展,再集中于酱栏路。当时的花农,多集中在珠江南岸,他们以小艇运花过河,在城门摆卖,虽然只卖素馨,亦可够“一生衣食”。

逸楠(2014-12-13)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