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宁--去思碑

家乡区县: 广东省普宁市

      明嘉靖四十二年朝廷设普宁县,以潮阳和普宁的南安村和华美村之间溪河为界,初时
县城置贵屿南安村,至今贵屿南安村中还留有县城遗址。

在首任普宁县令赵钺任满走了之后,百姓为感其功绩,在万历元年立去思碑,彰显其德,大概算是建普宁之后第一块官方的石碑了。
      去思碑是官员离任后,当地百姓怀念这位官员所立的碑记。普宁去思碑高2.35米,宽0.9米,匾书:去思,文为:父母赵侯,讳钺,号怀泉,福建长汀人。嘉靖乙丑(565)受命知普宁事。普城未建,寓治潮之贵屿。时难民瘼,侯悯之。处官犹家,爱民如子,廉激庶顽,惠流分土。普潮士民,戴若召杜。比调留恸震野。爰今勒石去思,媲美甘棠,以永终誉。万历元年癸酉(1573)仲冬耆民杨希翼、苏俊德、杨希耿等立。
      这方去思碑比较完整,文中既有立碑对象的简介,又道明在嘉靖四十二年(1564)从潮阳拆置普宁县,姓赵的来任普宁知县,因县城未建而在贵屿办公。接着进一步点明立碑缘由是因为这位知县在简陋的环境里处官如家,同情民间疾苦,爱民如子,清廉为政,赢得普宁及潮阳士民爱戴。署名的去思碑代表一部分人对离任好官的怀念、评价。当然被立碑的官员或许不是十全十美,然而被立碑者主流是廉政爱民,才有人给这些好官立碑,能做到这一点已是相当不简单的了。
      《去思碑与普宁县名》
      1986年11月在在潮阳县贵屿区北林乡发现一块普宁县建置初期的碑刻——《去思》碑。该碑嵌于北林乡北宫(三山国王庙)外墙上,座高40厘米,宽105厘米,碑身高235厘米,宽90厘米,为明朝万历元年癸酉(1573)所立。碑身有断折痕,但字迹仍很明晰。碑额上书“去思”二字,其碑正文云:
“父母赵侯,讳钺,号怀泉,福建长汀人。嘉靖乙丑,受命知普宁事。普城未建,寓治潮之贵屿。时艰民瘼,侯悯之。处官犹家,爱民如子;廉激庶顽,惠流分土。普潮士民,戴若召杜。比调,留恸震野。爰今勒石志思,媲美甘棠,以永终誉。”
      此碑的发现,为普宁县订正县名提供了可靠的依据。自《清一统志》中出现“普宁县初名普安县”一说之后,民国时期的《潮州志》、解放后的《普宁新志》,及所有介绍普宁县概况的书刊文章,都有“普宁县初名普安县”的记载。现在《去思》碑的发现,完全可以订正:普宁县建置一开始就称普宁县。这与本县第一部县志,明万历三十八年《普宁县志略》所载:“赐名普宁,是潮之剖为普也”是相符的。关于初名普安县之说则为误。

Lion(2014-12-14)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