泗州城位于今江苏省盱眙县境内,曾经是历史上淮河下游的一座重要都市,它扼守淮河两岸及南北大运河由淮河入汴河的南端口岸,具有突出的战略、交通和经济位置。泗州城始设于南北朝时期的北周大象二年(580年),清康熙十九年(1680年)黄河夺汴入淮,泗州城遭没顶之灾,至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全城彻底被泥沙埋没。1986年以来,盱眙地方的有关部门和学者开始提出古泗州城遗址考古的课题。
泗州城位于今江苏省淮安市盱眙县境内。地面范围3600余亩,除107亩水面外,余下的3500余亩皆是乡村集体性质用地。集体性质土地中:耕地2252亩,承包水面445亩,林地120亩,宅基地325亩,其他土地260亩。
发掘出的古泗州城一角(2012年7月10日摄)
古泗州城遗址内共有居民户455户,人口1702人,房屋2116间(其中:楼房70间、平房345间、瓦房1351间、其他住房350间。)
泗州城始建于北周,隋朝时毁于战乱,唐代重新兴建。由于泗州城地处淮河下游,汴河之口,为中原区域之襟喉,南北交通之要冲,政治、经济、军事地位十分重要,加之漕运事业日渐兴旺,泗州城所傍的汴河对岸又建设了一座新城,新城的发展更快,其规模逐渐超过老城区。明代,两城之间的城墙拆除,使两城合二为一,为防水害,将唐、宋时建筑的土城撤去,更以砖石,成为现今国际上保存较为完整的一座原汁原味的地下(水下)古城。
宋代,泗州城已十分繁华,历史上称为“奔驰马骤无间时”,加之景色秀丽,朝廷政要、文人墨客无不慕名前来,留下了许多著名的诗篇,明代,泗州城城中船舶如流,店铺林立,商贾蚁集,更为繁盛,其鼎盛的原因除了经济原因外,还有一个重大的政治背景,即朱元璋的祖陵建其北侧,每年的各类“祭祀”活动使泗州城成为朱明王朝的“行宫”,达到了空前的繁荣。
由于古泗州城是一座历史悠久、古迹众多的名城古镇,加之古泗州城曾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佛教圣地,全国五大名刹之一的“僧伽塔”就建在泗州城内(《西游记》中唐僧的原形既“僧伽大师”),使泗州古城成为历史上(廛市繁荣、人文荟萃)的名州古城。
泗州城在世945年,曾设治四处。其中以在盱眙境内的时间最长。清康熙十九年(1680)由于黄河夺淮,使其沉沦泽国,成为“中国的庞贝城”之谜。泗州城淹沉后便移治盱眙城达97年之多。古泗州城由于其千年辉煌而又沉重的历史,三百多年来给其蒙上了一层层神秘的色彩。同时又因其震撼世界的资源品位引起了诸多中外专家、学者的探讨追寻。
随着国际和国内旅游经济的蓬勃发展,许多中外专家、财团盯上了这一资源,但由于泗州城丰富的地表水使得古泗州城的准确位置一直难于寻觅。
2000年,在省文物、地质、水利专家的支持下,县委、县政府实施了勘探工程,初步确定古泗州城的四址范围,为了理清古泗州城遗址地下城址分布,2002年又邀请了南京大学考古队对泗州古城实施密探工程,经过一年的努力,终于揭开了水下泗州城沉睡三百载的神秘面纱。
经勘探:泗州城周长与史料记载的九里三十步相符。四址范围为(北东)54°,长2.05公里,(北西)342°,宽1.2公里,总面积2.4平方公里。
由于古泗州城墙和城内主体建筑大多采用大块条石奠基,上部为明代大砖用糯米汁、石灰、桐油混合浇注,因而坚固耐久;加之城墙宽(两道城墙,分别为5米和2米宽),基础深(淤积深度达7米之多),虽受洪水侵害和七十年代分田到户人为影响仍不影响总体形象。
2005年6月,《古泗州城遗址考古钻探报告》、《古泗州城遗址保护利用开发可行性报告》正式通过专家论证,并于2005年10月被江苏省人民政府列入“十一五规划”开发项目。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